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走出新课程标准下化学专题复习课的困惑与误区摘要:新课程标准下上好化学专题复习课是对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知识与提高学科能力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强化作用的重要一个环节,它能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把已学过的零散、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同时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关键一步。本文就如何走出新课程标准下化学专题复习课的“困惑”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困惑、设计原则、内容设计、启迪提高化学专题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益,这是我们学科教学研究中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化学专题复习课应体现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而“温故”如何“知新”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应用已有的学科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善认知结构;但这不是复习课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思考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中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的三维目标。一、化学专题复习课的“困惑”:当前我们在上化学“专题复习课”的时候,学生和教师都表现出对其的种种困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学生说法1:上复习课最没劲,就是“炒冷饭”,相同的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类似的题目做了一套又一套。说法2:复习课形式太单调,就是讲—练,讲—练没有新意。说法3:开始总复习了,就不进实验室了,复习实验内容时,老师也不做实验,在黑板上讲实验真没劲。说法4:复习课老师讲得很细很细,其实许多内容我们早就掌握了,我班有许多好同学上课时不听的,都在自己做作业。说法5:复习课上做了许多题,但总感觉听听都懂,做题时老是出错,听老师一分析觉得就这么简单,但自己做的时候就想不到。教师说法1:复习课最难上,教学内容上很难把握,顾了“面上”就顾不了好学生。如果是公开教学绝对不要选“复习”内容。说法2:现在的学生“不要”读书,而且越来越笨,见过做过的题才会做,没见过就不会做,故一定要多做题反复训练。说法3:平时课堂教学时可兼顾情意和能力目标,可复习课最关键就是要把知识疏理清楚,应付考试是唯一目标。说法4:复习课要讲究实效,就是练习和讲评,讲评要讲得透出,要让学生理解。同时“水浸木头烂”多练才能出成绩。综观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复习课的现状是:1.教师上复习课主要的形式是帮助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疏理和管理,这里面可能分二个层面:在复习顺序选择上,有些还是按章进行专题复习,结果依旧是对知识进行重复,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不到系统梳理,形成不了新的认知结构。职初教师主要是知识的归类和再现,总想面面俱到,对于某一个知识点唯恐不多讲,学生就不懂,结果上课滔滔不绝,每个知识点都介绍一下,重点、难点不突出。而有经验的教师则对知识进行重新编码,帮助学生进行归类和整理,有时会从某一问题开始随意发挥,最后离题万里,造成学生对本课复习内容非常模糊和混乱,最终事倍功半。2.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巩固”来达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整固,学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生处于一种应对状态。重讲轻练,忽略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讲得太多、太全,结果在解题时学生依旧出现“一听就懂、一做便错”的情况。3.传统意义上的复习课学生学得被动,缺少新的认知冲突,处于一种相对的知识再现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体不突出,个性化教育程度较差。总之学生对复习课的困惑是“炒冷饭”,而教师则是“练习讲评,题海战术”。所以,在专题复习设计中,要努力克服上述现象。二、专题复习课的设计原则:1、专题性原则既然是专题复习,在设计时就要突出该专题所要复习的内容,切忌贪大求全,牵涉面太多,最后造成一个小专题复习要花很多的课时,缺乏针对性。我认为对专题进行设计时,要尽可能地控制在1-2课时内,要注意控制知识的内容和量,突出专题的重点、难点及延伸点,达到知识系统化、解题方法多样化、能力培养全面化的目的。2、主体性原则近年来,中考逐步走向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增加了新信息题的数量,加强了与生产、生活、新科技有关的化学内容的考查。同时试题中增强了学科内各知识点的综合与渗透,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些是“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不能解决的,故在复习中教师要将各知识点设计成各种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说、自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复习中做到乐学、活学、会学,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层性原则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基础不同,故在专题课设计中,对复习内容、步骤、方法都要有准备。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的内容以面向中等生为基点,兼顾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