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气象科普工作交流材料汇编(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打造品牌搭建平台深入基层注重长效北京市气象局近年来,北京市气象局在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科协的指导下、科委的支持下,认真贯彻《科普法》,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为重点,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首都公民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形成了“3.23”世界气象日活动、科技周的主题科普活动、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网等活动品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得到了北京市科协的支持和肯定,获得北京市科协“十一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奖;挂靠在北京市气象局的北京减灾协会多次被市科协评为先进集体,连续举办防灾减灾论坛;北京气象学会连续多年被北京市科协授予精神文明单位称号。一、近年来北京市气象科普工作开展情况(一)加强与科协联合互动,以世界气象日、北京科技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为契机开展活动形成品牌每年在“3.23”世界气象日之际,北京市气象局都举办大型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北京市观象台和部分区县气象局对外开放,为参观者讲解演示各种仪器和气象观测设备的观测原理和作用,专家们现场开展咨询,播放气象日主题的科普专题片,采取多种方式使公众了解气象灾害知识特别是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2021年、2021年与市科协合作,联合天文馆、地质博物馆等部门,在“3.23”开放活动中举行北京市“走进科普的春天”启动仪式和相关活动。连续在“3.23”世界气象日,在《中国气象报》上辟专版,进行科普宣传;2021年在《北京青年报》上刊登气象科普宣传专版,扩大气象知识宣传的覆盖面;2021年在《北京青年报》上进行整版编辑主持,以讲故事的形式,宣传抗旱、人影气象科普知识;2021年通过邮政专递广告的形式,将精心编辑印制的5万份气象科普宣传画页在世界气象日之际进行投递,使气象科普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经过努力,“3.23”世界气象日活动已经成为受公众欢迎、市科协、市科委认可的科普品牌活动。每次活动,提前通过媒体发公告,媒体争相跟踪报道。连续参与科技周活动,每年都在主场开展气象和防灾减灾科普活动。2021年举办了“奥运气象科普行”活动,参加科技周主会场展览和咨询,开展奥运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举办“北京市中小学生奥运气象知识竞赛”活动,该项活动被市科协列入2021年北京科技周重点活动项目;2021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和全国防灾减灾日期间,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系列科普活动”;2021年,开展了“城市气象服务公众”主题科普活动;2021年,开展了多次气象科普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活动,在朝阳区兴隆家园社区建设城市气象安全社区暨气象教育培训基地、气象工作站。为山区小学建设自动气象站,并在全国减灾日前到山区小学开展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活动。2021年科技周主场活动受到欢迎,防灾减灾日前后在4所小学创建自动气象站。开展多项防灾减灾科普和综合演练。(二)构建校园气象科技网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深入基层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受到欢迎依托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生气象协会,连续举办了八届北京市中学生气象知识竞赛,参赛学校都建有气象站,可以让学生们进行校园气象观测,从中认识大气奥秘,了解气象知识,同时在气象科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园自动气象站试点工作,30余个校园自动站组成了北京市首张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网,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网的构建为青少年提供了提升气象科技素质和培养科学精神的平台。与市科协青少部联合举办了“科学讲堂——气象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共有4位院士和2位专家走进北京市的重点中学,针对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为同学们做科普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指派外语好、科普经验丰富的预报员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国际学校师生。深入30多个街道和社区,以互动方式进行科普,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并在一些社区建设了自动气象站和天气预报服务信息显示屏,受到居民的欢迎。2021年,结合北京气象为农服务和灾害防御体系试点建设,在昌平区建设首批3个科普示范村,在人员密集区域设立科普宣传栏和气象信息大屏幕,并向农民提供气象科普图书阅览;在22个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站中专门设立气象科普书柜,2021、2021年此举继续在昌平其他乡镇和密云县、平谷区、怀柔区推广。2021年起,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开展北京市“百家科普基地对接百家社区”对接活动。(三)加强科普馆基础设施和科普载体的开发制作在发挥气象科普馆“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的同时,注重开发北京市观象台和部分区县局的科普功能,通过气象科普文化区、气象科普长廊的建设和开发,使面向公众的气象科普宣传有了重要基础。组织专业人员围绕气象防灾减灾等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