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止酒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陶诗以酒名篇者三:一曰“饮酒”,二曰“止酒”,三曰“述酒”。《饮酒》诗二十首,内容广泛,有借酒以消忧者,有因酒以抒怀者,有记田父见候者,有写田园风光者……《述酒》诗,“以酒的制造和重酿,比桓玄、刘裕相继篡夺,愈演愈烈”(逯钦立《关于陶渊明》,见逯编《陶渊明集》)。惟《止酒》诗,乃一时兴到笔随之作。每句包含一“止”字,属俳谐体。全诗二十句,分两段:第一段写“居止次城邑”,第二段写“止酒”。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诗一上来就从远处落墨,写“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这个开端,有如天外飞来,突兀离奇,使人产生悬念:不是写“止酒”吗?怎么写起“居止次城邑”来了呢?这就自然地吸引着读者急于要读下去。接着,诗人以对偶句式,展示出“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情趣。“高荫下”“荜门里”,是田园生活逍遥、自在、恬静、闲适的象征。结庐人境,远离闹市,或坐于高树荫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之五);或步于荜门之内,“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既无樊笼锁,又无车马喧,心闲意远,其乐何极!然而诗人意犹未尽,浓墨饱含,又以对偶句式,补写了“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两句。这两句,一写菜蔬之素淡,一写天伦之乐趣,与前四句写起居之闲适,在形象上互相补充,在意念上互相深化,从而突出了田园之乐。这是第一段,是陪衬,为第二段扣题目、写“止酒”,垫好了底。然而诗人并没有马上“止酒”,而是从反面落墨,写酒不能止:“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事实正是这样。当诗人高歌“归去来”、“携幼入室”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有酒盈樽”,紧接着便是“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对酒之情,何其浓耶!归田以后,有酒无客则自饮,挈酒相与则共饮,邻曲过门则招饮,亲旧置酒则造饮,真个“无夕不饮”(《饮酒》诗序)。不饮则“情无喜”,不饮则“不安寝”、“不能起”。这四句,诗人先用顶真修辞格,上下两句,首尾相联,清楚地表明了连续性思维的内在联系;再用对偶句式,“晨”“暮”“起”“寝”相关,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排偶而下,自然地显示出行文的气势,他虽然也相“止酒”,但又恐因此而“营卫不理”(即血气不和);从而极力强调酒已成他不可须臾或离的精神支柱。这一层,一方面是上文的延续,展现出诗人爱闲又爱酒的完整形象,另一方面,又为下文写“止酒”蓄势,使诗歌曲折迂回,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接下去,第二层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急转直下,以上反复申说止酒的弊端和不可能,以下则反复强调“止酒”的必要性重要性。“徒知”、“未知”、“始觉”、“真止”,表明思想由“不乐”到决心“真止”的变化过程。“不乐”,上承“无喜”,是就性情而言;“利己”、“为善”,下映“清颜”,是就健康而言。两者一比较,孰轻孰重?饮乎止乎?不判自明。故曰:“今朝真止矣。”至此,不仅“不安寝”、“不能起”都被压倒,成为铺垫之辞,就连“情无喜”也退居陪衬地位,而把“今朝真止矣”这一层推到明显的位置上,让读者感到诗人这回真的要“止酒”了。第三层是申说,极言“止酒”有利,是“利己”、“为善”的大好事。“从此”,表明立即行动,不犹豫;“一止去”,表明坚持到底,不反复。“止酒”到底“利”在哪里?何“善”之有?诗人写道:“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意思是清颜永驻,如日之恒,延年益寿。这与曹操诗句“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龟虽寿》),言殊而意同。在这里,诗人将健康长寿之理与日之恒联系起来,融为一体,达到了说理言情的目的。“扶桑”,《十洲记》谓“日所出处”,借指红日东升,以喻朱颜不改,形象而生动。“奚止”,陶渊明诗文赏析之二十七《止酒》表反问,强调了“止酒”的养生效果,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给人以有益的启示。的确,人的生死,乃自然规律,无可抗拒,但如能善自保养身心(包括止酒),还是可能延年益寿的。这一层,既是第二层内容的补充,又是第一层意境的开拓,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遥与第一段相辅相成,有力地表达了《止酒》诗的主旨。陶渊明“性嗜酒”(《五枊先生传》),虽非以酒为命,但他确实把酒作为他生活中第一需要。彭泽县令任上,“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