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礼公为中华詹氏一世祖综述詹绍武《中华詹氏统宗谱》编纂委员会在搜集整理大量詹氏族谱的基础上已经进入最后的资料汇总整理阶段,但是有一些宗亲热衷于把詹氏老谱上的“詹氏一世祖礼公”改为“詹侯姬至泓公”。现综述如下:一、始封詹即一世祖论。这些宗亲认为,既然第一个被封为詹侯的是至泓公,一世祖当然就是至泓公了。其实这是一种想当然的理论。纵观各姓氏的宗谱记载,虽然有的是以第一个封侯的先祖为一世祖,但也有很多姓氏并不是这样的。每个姓氏的起源和确立并传承下来都有其特殊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我们的老谱记载里,得到“詹侯”爵位的是周宣王支子姬至泓公,将“詹”这个爵位和地名作为姓氏确定下来并传承二千八百余年的是至泓公的五世孙礼公。詹氏历代修谱先贤把至泓公作为“始祖”、“原始祖”,而把礼公作为一世祖,这是非常符合历史事实的排列。那些持姬至泓公为一世祖观点的人认为,不应该存在始祖、原始祖的说法,而应该直接把至泓公排为一世祖。这是想当然的错误观点。历代修谱先贤奉第五代(最后一位)詹侯礼公为一世祖乃是有理有据的,而不是现在持始封詹即一世祖论的宗亲那么想当然。列位修谱先贤的谱序解说的很详细,不复赘言。当然,在中国各姓氏的族谱中,以指爵(邑、号)为氏者为一世祖者有之,始封者为一世祖者亦有之,一般遵循历代修谱先贤在宗谱里的记载,不会妄自改动。下面我简略叙述一下关于“一世祖”的定义。很多人都知道自己支派的一世祖,这个一世祖的概念其实是该支派的始迁祖。在大多数支派的宗谱世系上,还有一个詹氏源流世系,这就是我们中华詹氏的总世系。这个总世系上的一世祖就是我们出自姬姓詹侯这一支詹氏的一世祖。根据绝大多数老谱的记载,这个总世系的詹氏一世祖就是第五代詹侯指爵为氏确定我们家族姓詹的礼公。二、封爵赐姓(赐氏)论。持姬至泓公为一世祖观点的宗亲认为,周宣王分封其支子为詹侯的同时就已经赐姓(氏)为詹。这是根本不懂得姓氏形成历史的无知论。西周时期的封爵赐姓与汉朝以后的封爵赐姓根本是两回事。如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娄敬就成了这一支刘氏的一世祖。西周时期的赐姓和赐氏,乃是周天子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并不会改变其姓氏。对于姬姓侯,周天子的赐姓只是对其强调:你是姓姬的,不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要保护我们姬家江山!至于以国为氏、以爵为氏,都是后人出于对祖上以失去或即将失去的国、爵等的纪念意义,让子孙后代知道自己家族的来源。持周宣王封支子为詹侯并赐姓詹的人即是照搬了汉以后的赐姓制度。由于前四代詹侯并没有确立詹氏,所以他们是詹氏的血缘先祖,詹氏的一世祖应该从指爵为氏确立詹氏一族的礼公开始。三、宗法制度论。立标等宗亲认为礼公为詹氏一世祖不符合西周宗法制度,其实是他们对西周宗法制度缺乏了解,把汉代儒家为了加强统治而重新打造的宗法制度等同于西周宗法制度。西周的宗法制度即嫡长子制度。这跟承袭詹侯的爵位紧密相关,与詹这一姓氏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詹文侯因为没有命氏,所以是为詹侯之祖,是詹氏的源流祖,而非詹氏的一世祖。子承父姓是天经地义,既然礼公已经改姬为詹,我们就不能埋没礼公在詹氏家族史上的地位。尊文祖为一世祖,其本质上是给文祖改姓,属于大逆不道行为。历代老谱把礼公以前的四代詹侯排在詹氏一世祖礼公的前面,与周宣王及以上血缘祖列在一起,就是尊重他们的具体表现。四、河间不等于中华论。这是一个典型的混淆概念的例子。河间是我们詹氏的总堂号,是我们来源于姬姓的詹氏家族的总郡望,其来由来是詹文侯“食采河间”,春秋战国时期出自河间的詹氏先祖凭借自身努力得到了长足发展(这时周天子已失去往日的威严,宗法制度已经涣散)。反而言之,不承认他是河间詹氏的人就不是詹侯一脉,也就没有资格来争论姬至泓公是否为詹氏一世祖的问题了。五、引证“权威资料”论。这些所谓的权威资料在一些大姓方面的叙述我没有考证,关于我们詹氏的记述在我们的列祖列宗所修的老谱面前只能充当笑料了。当代张世国《百家姓氏溯源》中关于詹氏的叙述:“詹姓溯源有三个方面。一、以封地为姓氏,源出于黄帝之后。据《路史》载:虞封黄帝的后代,得念者为詹氏。詹墟在今江西乐安。二、以封号为姓氏,源出于姬姓。西周末年,周幽王是个好色的昏君,荒淫无道,大臣屡谏不听。当时幽王的庶兄詹侯,在朝中任少师之职,见此长叹一声说:“如此看重女色,实是惹祸的根苗,此时不走必受牵连。”于是以病为由辞去朝中的职务,回到自己的封地詹邑。后来幽王为了讨好褒拟,废王后,逐太子,又烽火戏诸侯,终于导致亡国,自己被西戍兵杀死,朝中大臣也大多成为他荒淫的殉葬者。只有詹侯,因早己离去,得保平安。他的子孙以他的封号詹为姓,奉詹侯为始祖。三、以邑名为姓氏。《昭九年传》载:使詹植伯辞于晋,晋有詹嘉,郑有詹伯,盖以邑为氏者。望出:河间、渤海。历史名人:宋代龙图阁大学士詹适,明代有书法家詹希原,吏部尚书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