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二十一世纪地理学面临的机遇1、二十一世纪议程2、素质教育(日常生活、香港的地理学科)3、国情教育(中学地理教科书)4、科学发展观[协调(人地)、可持续(社会、经济离不开资源环境的可持续)]5、钱学森“地理科学”、“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地质学向地理学靠拢)二、地理学面临的严峻挑战1、特色不明显(其他学科来抢占地盘)2、应用性偏弱3、缺乏可操作性(太软)三、地理学改革的思路1、突出特色综合性(交叉、融合)区域性(不仅仅是分布,还应该强调区域联系、区域作用机制)环境性(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协调)系统性(整体性、联系)2、提升理论、加强应用3、地理学的工程化(文理工三结合)教学的改革—构件新体系理论新体系自然地理学圈层相互作用四、教材的改革(五个突出)1、突出学科的交叉、融合2、突出圈层的相互作用3、突出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4、提升理论,突出应用5、突出区域联系,强化空间分析四、教材的改革(六个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内容与形式上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联系)理论与应用的统一(突出理论、重视应用)综合与分析的统一(分析基础上的综合与综合指导下的分析的思路贯穿始终)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统一(以现在为主,兼顾过去与将来)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地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区划、分区、评估是根据某一时段的平均状况来进行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介于专著与科普读物之间)教材改革的目的将系统的观点、区域联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多学科综合、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贯穿始终。不仅要给予学生一些基本的知识,更重要是给予学生一种思路、一种方法。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的联系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从宇宙中的地球及其内外联系探讨地表环境形成的背景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第二篇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与轮廓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第六章水圈与水分平衡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一、物质组成二、元素组成三、系统组成四、生物组成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一、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三、多级镶套结构四、结构特性(亲岩、亲水、亲气、亲光、温控)、五、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第三篇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因果关系及相互作用,交叉、融合、机制)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十三章水、气、生、岩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第四篇自然地理学的应用(强调方法、原理及实例)第十四章地表环境的评估与区划第十五章地表环境的预测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管理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1、地貌放在那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水岩相互作用风沙地貌——气岩相互作用冰川、冰缘地貌、黄土地貌——水、气、岩相互作用喀斯特地貌——水、气、生、岩相互作用2、土壤放在那里?水、气、生、岩相互作用3、灾害放在那里?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风暴潮、厄尔尼诺——水气教材的立体化网上资源六、教学模式的改革克服部门自然地理课程分门设课、缺乏联系的弊端,将整个自然地理全部贯通变讲授灌输为主的单一模式为讲授+实验+讲座+讨论+实习多样化的模式老师变灌输为引导、启发,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的传授为主为方法的传授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为主多样化的教学教法新体系七、实习体系的改革八、考核体系的改革九、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全球地理学(从全球的视野、研究全球性的问题)2、统一地理学(人文与自然的结合、走文理工三结合的道路)3、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4、建设地理学(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5、实验地理学(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调查、实验)十、中国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优势1、地大:研究对象多样性、区域分异明显2、发展中:变化快,3、历史悠久: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4、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黄土高原、黄河、长江、粉沙淤泥质海岸、人口最多、人类活动最强烈中国应该是最应该出地理成果的地方,应该“有地有理”小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以上几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将是地理学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将是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大有用武之地的世纪!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