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导学案.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导学案.doc

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都昌三中语文导学案编号:使用时间:姓名:小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导学案编制人:李明冯水平岳丽君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2.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2.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古诗中对仗的诗句四至五例,注明出处并交流。(二)课堂教学步骤1.开头要求同学以本学段学习过的《兰亭集序》中一句对仗的句子来形容今天来听课的人和盛况。答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文对)2.以各小组搜集的古诗中的对句引入(古诗对),再以鲁迅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明这也是名人励志对联,过渡到下一环节。3.列举几个名人励志联.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②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③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教师指导:名人励志联,嵌入自然地理、比喻,嵌入历史故事)4.兴趣引导:出个对子考考大家。以成语为对,上联“望梅止渴”,邀请学生上黑板前对下联。答案“缘木求鱼”或“画饼充饥”.分析“缘木求鱼”、“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的平仄,教师指导认为在合乎情境的情况下,“缘木求鱼”在平仄上对得更工整。以此例说明平仄、上下联、语法结构、内容上相关或相对的对联基本知识。5.兴趣激发:古人从小学对要背一些规律,如《笠翁对韵》。邀请学生齐诵课文中《笠翁对韵》片断。由“天对地”说起,引入对子游戏。(板书)“细”――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粗”(板书)(板书)“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毛”(板书)(板书)“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兽”(板书)(进一步板书为)“家禽”――请学生对字,并选择――(进一步板书为)“野兽”(板书)“后”――请学生对字,并选择――“先”(板书)(板书)“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生”(板书)(进一步板书为)“砖后死”――请学生对字,并选择――(进一步板书为)“石先生”由此黑板上已形成一幅对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起到激疑的作用)。讲述一个关于这副对联的故事,说明故事中的学生把他的老师“石先生”讽刺了,但“石先生”却拿他没办法,因为从对仗来看,那学生确实逐字对得很工整。6.在此摘取《笠翁对韵》中的几句,我们也来对一下,注意其中创设的情境和主题,注意押韵。(1)清对淡,薄对(教师提醒:先来点简单的)答案:薄对(浓);结合李清照诗句“薄雾浓云愁永昼”。(2)暮鼓对答案:暮鼓对(晨钟)结合“晨钟一杵醒尘梦”。(课程资源分析:泉州崇福寺钟鼓楼对联之上联,以课件放映照片)(3)鱼书对(教师提醒:来点难点的)答案:鱼书对(雁字)教师引导:①鱼书:东汉末年的民歌《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②雁字:结合李清照词,师生一起背出“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4)草舍对答案:草舍对(柴扉)。结合“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诗句。(5)鸡晓唱,雉朝飞。对绿肥答案:(红瘦)对绿肥。结合李清照诗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6)骑马踏花归(教师提醒:来点更难的)答案:(举杯邀月饮)教师启发:①宋太祖时翰林图画院招考题目“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苏轼回环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课程资源分析:本人有此回环诗的书法拓片,拓于西安碑林,出示此拓片看学生会不会读出回环的四句诗,激发兴趣)②上联出自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再结合对仗知识引导学生,难点是“踏花归”对“邀月饮”。(7)秋露横江,月明;冻云迷岭,韩公雪拥过蓝关。答案:(苏子)月明(游赤壁)教师启发:唐朝韩愈有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下联写的就是这情境故事。上联与我们本学段学到过的苏东坡的文章有关。(注:在对的过程中,结合的诗句可在引导学生时或学生自行对出后使用,视课堂即时情况。结合诗句的目的不仅在于引导,还在于感受文化,加深文化印象)7.奇联妙对欣赏(1)猜猜有谁①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其中有孔子的两个弟子名字)②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这是一幅挽联,挽的是谁?挽秋瑾)(藏字)③二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猜猜内中有何人名?)(谐音,鲁肃、狄青)(2)猜猜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