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_北师大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_北师大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

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_北师大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三年级下语文补充素材-和氏献璧北师大版2019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本人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得到双腿,因而悲伤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不断保藏于楚国宫中。过了三百多年,“和氏璧”广为人知,并落入赵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闻讯,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进行交换。当蔺相如将璧送到秦宫,秦昭襄王却食言践约;他机智地夺回璧,想法带归赵国。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和“物归原主”的出典。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2年灭掉赵国,获取“和氏璧”。翌年,他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并用“和氏璧”制成御玺。这枚意味权力的御玺“方四寸”,玺文由丞相李斯书写,著名玉匠孙寿镌刻。据《汉旧仪》记载,玺文为“授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到西汉,“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和氏璧”,她气得将它掷于地,说:“你们兄弟逆悖天理,不会有好下场!”当王莽拿着“和氏璧”,发现它被砸掉一角,连忙命玉匠用黄金镶饰。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义军领袖的头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才重回宫内。最初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一切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奥秘失踪,关于它的着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和氏璧”传递1600余年,实为举世所罕见。历代许多学者都想搞清其面目,并作了艰辛探求。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分析,它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2019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卞和抱璞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林人卞和得璞于荆山,奉献楚厉王。厉王以为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王以为诳,刖其右足。后文王即位,和抱璞泣于荆山,泪尽而继之以血。王见状,令人问其故。和答曰:“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王命匠剖之,果得宝玉,名为“和氏之璧”。因感其忠,悯其刑,封和为零阳侯,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良宝终见弃,白费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荆山长号泣血人,奸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随着工夫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其一,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其二,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自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其三,安徽芜湖县说。《太玉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其四,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崛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出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说: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自然构成,幽邃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