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和基本国策1、三个阶段:解放前——人口增长不快。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下降。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3、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基本内容: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目标:使人口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4、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①总人口:129533万人。其中大陆126583万人;香港678万人;澳门44万人;台湾和金门、马祖等岛屿2228万人。②人口增长:大陆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3215万人,增长11.66%;年平均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③家庭户人口:大陆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户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④总人口性别构成:大陆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48.37%,性别比为106.74。⑤年龄构成:大陆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下降了4.8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70.15%;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⑥民族构成:大陆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与1990年相比,汉族增长了11.22%,少数民族增长了16.70%。⑦受教育程度:大陆人口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有4571万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14109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298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45191万人。文盲人口(15岁以上)为8507万人,与1990年相比由15z.88%下降为6.72%。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大学由1422人上升了为3611人;高中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初中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⑧城乡人口:祖国大陆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四、世界人口的分布1、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大洋洲人口最少。非洲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自然增长率最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42人/平方千米(1990年为38)2、人口密集区:东亚、南亚:历史悠久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区;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发达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3、人口稀少区: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4、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亚洲有中国(世界第一)、印度(世界第二)、印度尼西亚、日本、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六个国家;还有北美的美国;南美的巴西;欧洲的俄罗斯;非洲的尼日利亚。东亚五、我国人口分布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28人/平方千米(1997年)1、人口地理分界线:黑龙江的黑河与云南的腾冲一线(填图)2、人口分布特点: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六、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影响因素:①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②自然条件:较大影响因素,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温带、亚热带、热带的平原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③历史、政治、军事等条件:对人口分布有一定的影响。2、衡量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标准: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生产条件下,自然资源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第二节人口迁移一、国际人口迁移1、定义:国际人口迁移通常是指迁移人口超越了国界,并且改变住所已有一个时期(通常指1年)。2、二战前人口迁移:(1)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2)迁移方向: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3)具体流向:从欧洲前往美洲(最早移入美洲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和美洲(中国人下“南洋”谋生)。3、二战后人口迁移:(1)迁移原因: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2)迁移方向及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3)流向: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地区;拉美由迁入变为迁出;北美和大洋洲仍是大量移民迁入地区。美洲二、国内人口的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市化;一是开发国土。开发国土:发达国家工业布局的扩散,会导致人口的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