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表达技巧(2)——衬托、对比“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衬托: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从正面作背景,突出主体。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陌上桑》)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问:《采莲曲》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反衬: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突出主体。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问:“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晚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衬托与对比辨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4、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5、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陶者梅尧臣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峡口送友人(司空曙)送蜀客(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却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二、(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三、(2009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小重山•端午[元]舒頔(dí)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四、(2009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下节课内容:诗歌表达技巧(3)——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