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第八讲 语法化研究.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现代汉语语法第八讲 语法化研究.doc

现代汉语语法第八讲语法化研究.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法化研究内容关于语言系统观语法化的概念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规律关于语言系统观索绪尔:语言是一个静态、封闭的系统。拉波夫:语言是一个异质有序的系统。语言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我被他批评了一顿。(东汉)我让他批评了一顿。(明清)我被他给批评了一顿。(现代)?Text?Text?Text我让他给批评了一顿。语法化的概念?Text?Text?Text最早提到语法化的语言学家是法国学者梅耶,他在1912年使用了grammaticaliation一词。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Kurylowicz提出:“语法化指词汇语素演变为语法语素,或从较低的语法地位跃进到较高的语法地位(即从派生构词成分变为屈折构形成分)的过程。在分析语中,主要指实词/语素虚化以及虚词/语素变得更虚。”1他死了。我气死他。我恨死你了。2慌闷得慌,热得慌,堵得慌……3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唐杜荀鹤《山中寡妇》)我和他说话。我和他一起去上海。语法化的机制?Text?Text?Text所谓语法化的机制是指促成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法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法化中的句法演变机制和语义演变机制。句法演变机制?Text?Text?Text句法结构和句法关系的改变是语法化演变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导致句法演变的机制主要是重新分析和类推。重新分析?Text?Text?Text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横组合层面,指的是表层相同的结构,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他原因被重新划分边界,从而从底层上改变了音位、词法、句法的结合方式。重新分析可衍生新创结构(emergestructure)。将原本分析为(A,B),C的结构形式重新分析成了A,(B,C)的形式。如英语中的alcoholic,原由“alcohol+ic”构成,近来被重新分析为“alco+holic”,holic可被用做后缀:workaholic、choca-holic、techno-holic、foodaholic、sexaholic、hostaholic等。“善于X、敢于X、勇于X”由于节律缘故,由单音节谓词“A/于X’重新分析为“A于/X”,造就了双音节“A于”词的产生,同时导致“于”的语法化。类推?Text?Text?Text类推则发生在语言纵聚合层面,指的是原有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套用某个法则,类推出不同于原来的新结构,新结构表层不同于旧结构,但两者的底层意义不变。如英语中cow的复数形式原为kine,后依据一般情况类推出cows(B′)这个复数形式,并代替了原来的kine(X),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意义没有发生变化。语义演变机制?Text?Text?Text语法化过程中首先表现为语义的变化,语义变化然后引起语言结构的变化。语义演变的机制主要有隐喻和转喻。由于重新分析是基于部分和整体、部分和部分等邻近关系(contiguousrelationship)的重新组合,因而与转喻有关;而类推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因此它与隐喻有关。隐喻?Text?Text?Text隐喻是指由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就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方式。许多语法化过程之下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隐喻迁移模式,该模式的迁移结构如下:人(Person)>物(Object)>运动(Activity)>空间(Space)>时间(Time)>性质(Quality)。这个模式结构体现了人类语言从实到虚、从虚到更虚的一个过程。“她在厨房”。“她在做饭”。“她喜欢做饭,不在吃而在消遣”。(方位说)“人心向背”“门脸儿”“报头”“山脚”、“圆心”(“人类中心说”)语义演变机制?Text?Text?Text隐喻是根据语境中没有出现的另一个事物而去说明更复杂的一个事物。转喻则是通过在语境中出现的一个事物(即便这个事物是隐性的)来说明一个意义。如“begoingto”的将来时意义是转喻而来的。再如,汉语中的“吃食堂”、“吃火锅”等是将“食堂”、“火锅”这种容器转喻内容物―――“食物”的一种转喻方式。(“阳”“披坚执锐”)语法化的规律渐变原则?Text?Text?Text语法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渐变,没有突变,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原则意味着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阶段既有A义又有B义,整个虚化过程一环接一环,相邻的两环是具有相交关系的两个集合,其交集部分即重合部分体现了虚化过程的连续性。“使”的语法化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B奕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