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豆粕适口性好,粗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较全面,因此,是畜禽重要的蛋白质补充饲料,但近年来因含水量过高而造成大豆粕在贮藏或运输过程中发生霉变的事件屡有发生,常因此引起贸易纠纷。为此,我们对霉变豆粕品质改变的状况尽心管理分析研究。材料与方法样品来源由某国进口的两船大豆粕进入中国港时已经发生严重霉变,其中第一船船舱上层豆粕发热炭化,温度达85-100℃,中层豆粕发热成深褐色,温度为55-68℃,下层豆粕发热成棕褐色,温度为40-48℃。分别采集该船上层、中层和下层豆粕样品,以下分别简称为A、B、C。第二船豆粕呈黄棕色,有明显霉变结块,采集该船豆粕样品以下简称D样。另外采集由同一国家进口的外观无异常的黄色片状豆粕样品,以下简称E样,作为参考测定方法水分、粗蛋白、粗纤维:常规分析方法砂分:盐酸浸溶法脲酶活性:滴定法蛋白质溶解度:0.2%氢氧化钾溶解法霉菌总数、黄曲霉毒素B1::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方法挥发性盐基氮:半微量蒸馏法有效酸度:酸度计法过氧化值:碘量法结果与讨论被检测豆粕感官状况,结果见表样品代号色泽气味A样黑色燃焦味B样褐色轻度发酵味C样棕褐色轻度发酵味D样黄棕色霉臭味E样黄色豆香味霉变豆粕色泽异常,有霉斑和结块,气味不良,没有正常豆粕的香味,因此,使其商品价值降低,饲用价值下降或者丧失粗蛋白、粗纤维及砂分含量的测定结果样品代号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砂分A样47.81±0.796.27±1.442.04±0.89B样47.34±1.185.81±0.221.34±1.51C样47.5±1.245.48±0.411.98±0.73D样46.61±0.796.15±0.451.14±0.6E样46.73±1.445.76±0.741.31±0.64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和砂分是评价豆粕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但是由于ABC三样与D样及E样不是同一船样品,来源不完全相同,因此测定结果没有可比性,但是从ABC三样之间的比较来看,他们虽然霉变程度不同,而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及砂分没有明显区别(P>0.05),说明这三个指标不能反应霉变豆粕品质改变的情况水分、霉菌总数及黄曲霉毒素B1含量,结果见表三适宜的水分是霉菌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为防止豆粕霉变,我国国标GB10380—89规定,豆粕中的水分含量不得大于13%,从表三可见,BC及D样水分都大于13%,同时,C样和D样霉菌总数大大升高,A样炭化褐变,是豆粕严重霉变的后果之一,按常理推,其水分及霉菌总数应该很高,但表三的结果表明,A样的水分并不高,平均仅为11.76%,霉菌总数仅为4000个/g,这是由于豆粕霉变发热过程中,高温造成了豆粕水分蒸发转移及霉菌孢子死亡的结果。可见,豆粕霉变是其水分含量高的结果,但是霉变豆粕的水分含量及霉菌总数并不一定总是超标,这是在评价豆粕是否发生霉变,是否为合格饲料原料事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表三被测样品中水分、霉菌总数及黄曲霉毒素B1含量样品代号水分%霉菌总数千个/g黄曲霉毒素B1含量ug/kgA样11.764<5B样13.1217<5C样13.27210<5D样13.6760010E样12.3511<5霉菌在大量繁殖时,除了使饲料适口性变坏,营养价值降低外,还会产生大量的多种多样的霉菌毒素,因此可造成畜禽中毒或死亡,但从本次测定结果来看,ABC及D样中黄曲霉毒素B1在高蛋白无聊中产生较少有关,由此可见,外观明显度饿霉变豆粕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不一定升高,因此,不宜用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代表霉变豆粕手霉菌毒素污染的程度,至于霉变豆粕中存在的主要霉菌毒素种类及含量等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蛋白质溶解度及脲酶活性测定结果结果见表四表四被测样品蛋白质溶解度及脲酶活性样品代号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A样19.60B样35.710C样45.190.03D样42.220.02E样81.480.17蛋白质溶解度和脲酶活性都是反映豆粕受热程度的指标,受热过度的豆粕蛋白质溶解度下降,脲酶活性严重降低,但是当脲酶活性降低到零时,由于其本身不能为负值,它将不能反映豆粕的进一步受热情况,由表四可见,A样和B样受热程度不同,其脲酶活性却没有区别,都是零,而蛋白质溶解度则有显著差别(P<0.05),A样受热程度高蛋白质溶解度就相应较低,一次蛋白质溶解度比脲酶活性更能反映豆粕质量。一般认为,蛋白溶解度在70-85之间较为合适;当豆粕大白纸溶解度小于70时,其消化率降低,从表四可见,A—D样蛋白质溶解度均小于70,其中A样蛋白溶解度仅为19.6,可见,霉变发热的豆粕蛋白质溶解度明显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越严重,也意味着蛋白质的可利用性降低。霉变豆粕蛋白质溶解度降低的原因,除了霉变发热的因素外,是否还与霉菌生化代谢过程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挥发性盐基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