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讲座分四部分一、地位、作用2、寓德优势和局限(1)时间、教师、教材保证(2)认知、情感的传递(3)德育过程不完整(4)科学定位、扬长补短附件: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立足点真正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实现价值观教育目标,强调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的践行。课改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知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一、情感情感特点:例如:二、态度立场因认知和情感所决定;行为方式因立场和性格所决定。例如:价值观:是在价值观念基础上生成的,是人们对各种价值观念的积淀、筛选、浓缩和经验的反复证明,就产生了一种基本的立场、态度,形成更加稳定的价值评价、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倾向。价值评价:情感人在社会生存发展,必然要面对如何对人对事对己,对人对事对己怀什么情感,抱什么态度,持什么价值观,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教学生如何做人,就是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选择正确的态度和主张主流价值观。二、寓德特点2、层次性3、制约性教材是寓德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制约,是一种限制,同时又是一种特色。它有效地限制了课堂的随意性,又为德育开拓出一片具有学科特色的园地。4、渗透性寓德的渗透,包括认知能力的渗透,道德情感的渗透、品德能力的渗透和规范行为的渗透。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境,渗透德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教学过程中,有师生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才能的确认,又有师生、生生交往中的合作与分享、奖励和惩罚、信守与承诺等。教学过程,永远有德育。无痕德育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德育是盐,必须放在各种菜肴中才好吃。5、生成性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师预设性目标和学生生成性目标交织互动有效整合的过程。教案所预设的目标是确定的、静态的、共同性的;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却是不确定的、动态的、个性的。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的主体是学生。尊重预设、调整预设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因生命而鲜活,教学因生成而精彩。三、寓德原则3、双项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因素训练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互相促进、互为基础。4、情感性原则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情感和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寓德的实效。新型师生关系的重建。5、示范性原则注重“修身”、“言德”才有实效。四、寓德管理4、开展寓德的教学研究活动。观摩课、研讨课、自荐课、推门课,常年此起彼伏。提倡经常化、日常化,摒弃运动化、表演化、讲求实效。5、鼓励、组织教师撰写寓德论文,支持教师逐年完善丰富寓德纲要。6、校长必须挂帅,寓德应当成为评价教师硬指标。讲座重点归纳思考题附:闵乐夫先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