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3课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2.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上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 第3课 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2.doc

八上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3课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2.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八上第二单元自然环境第3课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理念】营建开放民主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综合分析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课标要求】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开展野外地理观察、讨论等活动。【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总趋势。(重点)2.运用不同城市降水量柱状图图,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的季节分布特点。(重点)3.举例说明降水的极端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环境、德育目标)4.运用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说出干湿地区的分布。(难点)【教学模式】三段式有效课堂导学模式。【教学方法】问题导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具准备】中国年降水量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理助学》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目标预习展示教师出示“塔克拉玛干沙漠”“华北平原”的图片及中国温度带划分图。(问)同学们两地同属暖温带,为什么自然景观差异大?我们枣庄一年中雨季出现在哪几个月?(出示目标)展示预习成果,提出问题困惑。学生进入与课题有关的探讨情景,即“问题——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板书)探究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变化(读图)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问题。1.在图中描绘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说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_____–_____至_____高原东南边缘。2.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从空间上看我国_____部多于_____部,_____方多于_____方,分布的总趋势是从_____向_____递减。追问=1\*GB3①我国的海陆位置及地势特征对我国降水有何影响?(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及创设问题情境下,自主学习,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完成教师的问题。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及设计的问题,学生动手描绘重要的等温线、动脑完成问题,培养其综合能力。用数学数据解决地理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追问使问题更加深化,学生能系统掌握知识。(思考分析):在图上查找枣庄的年降水量。追问=1\*GB3①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1月那条等温线大体一致。追问=2\*GB3②:家乡哪个季节降水较多。过渡与链接对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变化,建议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去找出结论。指导学生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增加以下读图内容:查找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观察他们大致经过的地方,完成此过程,即可得出结论。读图探究观察与思考、总结探究总结培养能力(板书)探究二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3、仔细观察哈尔滨(代表北方)、武汉(代表南方)的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要求。(1)哈尔滨一年中超过100毫米的月份是_____,武汉一年中超过100毫米的月份是_____。(2)这说明从季节上看,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_____,多集中于_____季节,南方雨季_____,降水_____,北方雨季_____,降水_____。追问:我们枣庄每年的雨季都一样长吗?(读图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读图了解、研究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落实基础知识。选派代表发言。(观察思考)观察34页北京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分组讨论,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总结)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规律:有的年份降水____,有的年份降水____,年际变化_____。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分析,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板书)探究三我国干湿地区分布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完成问题。3.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某地的_____量与_____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枣庄属于_____地区。4.我国的干湿地区有_____区、_____区、_____区、_____区。追问:华北平原属_____区,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区属_____区,内蒙古高原东部属_____区,西部属_____区,塔里木盆地属_____区。(读图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研究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落实基础知识。(总结)我国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限是____,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界限是____,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限是_____。以“图”为核心,先在图上落实基础知识,然后从图上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思考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