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危妊娠的管理高危妊娠管理目的1.特殊基本情况:年龄<18岁,≥35岁;体重<40公斤、≥70公斤;身高<145公分;先天异常或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骨盆及软产道异常。2.不利社会因素:如文盲、交通不便、经济困难、医疗卫生设施有限等。3.异常妊娠及分娩史:流产≥2次、早产、不孕症、围产儿死亡、新生儿溶血、出生缺陷及脑瘫儿、手术产、产后出血及妊娠并发症史。4.不利环境因素:孕早期有病毒感染,服用过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接触过放射线、可疑致畸物质及职业毒物和有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5.妊娠合并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肾病、肝病、高血压、肺结核、胸廓脊柱畸形、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精神病、血液病(包括贫血)、阑尾炎、胆道疾病、性病及其他感染等。6.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先兆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过少)、过期妊娠、母儿血型不合、多胎妊娠等。7.有关胎儿的高危因素: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或加速、胎儿畸形、胎位异常、胎儿宫内窘迫。高危妊娠可分为一般高危与严重高危两大类。严重高危是指严重危害母婴的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先兆子痫、子痫及严重的心、肝、肾疾病等。1.筛查与评定(1)初筛:孕妇在初诊建卡[孕产妇系统保健卡(册)或围产保健卡(册)]时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验等,进行高危评定,及早发现高危孕妇。(2)复评:孕妇在以后的每次产前检查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要及时评定。一般在妊娠28周及37周时常规各复评一次。(3)凡属妊娠禁忌症者,尽早动员终止妊娠。2.登记管理(1)建卡单位应进行高危妊娠登记,落实高危孕妇的转诊。(2)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对高危妊娠应进行登记,并在门诊检查卡上做出标记,应加强管理,了解其发生、治疗、转归的全过程及妊娠结局。3.转诊及随访一级医疗保健机构筛查出的高危孕妇应及时转二或三级医疗保健机构。二级医疗保健机构无条件处理或经积极治疗,症状未见缓解或病情严重者应尽快转入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并负责详细介绍病情及治疗过程。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接受的高危孕妇根据其危险程度可在门诊或病房治疗。凡未按约定时间来诊者应用各种方式进行追踪随访。对转入的高危孕妇应由高年主治医师以上医师进行检查和处理,经好转但未临产的高危孕妇,应继续观察直至分娩。4.监护与处理:高危妊娠的监护包括对孕妇及胎儿两个方面。高危孕妇的监护包括各种高危因素对孕妇及胎儿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高危因素的动态变化。胎儿的监护包括胎儿生长发育的监测,先天异常的筛查,胎儿胎盘功能的监测及胎儿宫内储备能力及成熟度的监护等。通过监护与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促进高危因素的转化,必要时可选择在母儿最有利的时机进行计划分娩。(3)市级妇幼保健院(所)负责掌握全市高危妊娠管理的动态,重点对高危孕产妇死亡及部分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研讨,每半年或一年评审一次,提出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干预对策。一级医疗保健机构(乡):(1)早发现孕妇,在孕12周前进行早孕建卡,初筛高危孕妇,并及时转诊到相应的二、三级机构。(2)高危孕妇专册登记,并配合二、三级医疗保健机构对严重高危孕妇加强管理及随访。(3)产后访视。二级医疗保健机构(县):(1)健全产前检查门诊常规,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做到不遗漏地、及时地筛查出新的高危孕妇。(2)接受高危孕妇的转诊,设立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由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师专人管理,对高危妊娠进行监护及治疗,普及妊娠图及胎动计数、应用B超、胎心电子监护等监护措施。严重高危者应及时转三级医疗保健机构。二级医疗保健机构:(3)做好高危孕妇的登记随访和妊娠结案工作,并定期进行分析、上报。(4)县级妇幼保健院应负责本区高危妊娠的管理工作,并组织区内孕产妇死亡及围产儿死亡评审。3.三级医疗保健机构(省):(1)开展高危专科门诊及高危病房,接受严重高危孕妇的转诊。由高年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负责,要求做到门诊、病房统一管理,做好高危登记和妊娠结案工作。(2)开展高危妊娠的特殊检查和处理。(3)接受有妊娠禁忌症或胎儿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和先天畸形需终止妊娠者的诊治和处理。(4)承担严重高危妊娠的会诊、抢救、治疗工作。(5)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掌握所辖区高危妊娠动态,定期召开业务例会,研讨业务上的主要问题,协调各级医疗机构,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提高高危妊娠的诊断及处理质量。降消项目高危孕产妇筛查和转诊管理(三)建立高危孕产妇报告制度(四)高危孕产妇追踪随访制度(五)危重孕产妇护送转诊(六)建立讨论管理制度指定的省、地市级孕产妇急救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