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情境导入学习目标茶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的国家,中国茶叶,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一、茶在国内的传播1.先秦两汉: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源的。西汉时,据《衡州图经》载:“荼陵者,所谓山谷生荼茗也。”可见,西汉时,茶叶已由巴蜀传到湖南、湖北等地,荼陵即今湖南茶陵县。2.三国西晋: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西晋《荆州土地记》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楚一带(现湖北中南部荆门市)茶业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可见,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3.东晋南朝: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发展《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江苏常州,其茶出宜兴。这一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到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江苏等省,主产区包括:巴东、夷陵(今湖北宜昌),安州(今湖北安陆)、武昌、西阳(今湖北黄冈)、武陵(今湖南常德)、荼陵(今湖南茶陵)、庐江(今安徽霍山)、晋陵(今江苏常州)、吴兴(今浙江长兴)、永嘉。产茶区东及浙江沿海、北至江苏宜兴。《膳夫经手录》记录了唐朝茶叶的发展过程:“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从,建中以后盛也。”中唐时期,茶的消费从南方传到中原,再从中原传到塞外。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开展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浙江湖州顾渚紫笋和江苏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经》的问世,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传统茶学,也奠定了中华茶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5.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欧阳修诗云:“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宋朝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二、茶在国外的传播传播途径:1.政治交流: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进行交换。2.文化交流: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因而使得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和饮用方法得以流传。3.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向各国输出。1.传入日本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学佛,回国时携带回茶籽种植;公元806年,日本高僧空海来中国学佛,回国时也携回不少茶籽,种植于京都高山寺等地;空海在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也带来茶籽种于各地。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也成为第一部日本茶书。荣西还送给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将其种植在寺旁。那里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茶的生长,所产茶的味道纯正,由此被后人珍重,人们将拇尾高山茶称作“本茶”,将这之外的茶称为“非茶”。“弘仁茶风”嵯峨天皇爱好文学,特别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响下,弘仁年间成为唐文化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是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经常与空海在一起饮茶,他们之间留下了许多茶诗,如《与海公饮茶送归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诗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献诗》等.高丽时期,是韩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韩国的茶道——茶礼亦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5.传入斯里兰卡1824年首次由荷兰人从中国输入茶树种子试种,1839年又由印度阿萨姆引种种植。1854年成立种植者协会,发展茶叶生产。1866年,泰罗学习我国制法,开始试制样茶成功。1873年,仿效印度用机械制茶1930年前后,茶叶生产便迅速发展起来。6.传入俄罗斯1833年,俄罗斯向我国购买茶籽、茶苗,栽植于格鲁吉亚的尼基特植物园,并依照我国制法,制成茶叶。7、传入非洲中国茶传到西非,以摩洛哥为代表。早在14世纪,中国茶就传入了摩洛哥。到19世纪,茶成为风靡家家户户的大宗消费品。饮茶在摩洛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世纪初,有钱阶级享用;1830-1860年间,推进到城市各阶层;1861-1878年,农村开始饮茶;1879-1892年,普及至全国。8、茶传入欧洲/美洲9.传入亚洲其它国家毗邻中国的缅甸、泰国、越南等,可能在秦朝统一以后,就有茶传入。其余东南亚及中东各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去。起点在泉州一带,这里在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当时毗邻泉州的茶叶产地不少,茶从此向东南亚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