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更多是指中西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大航海以前的人类重要文明区域,除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外,南亚文化圈(印度教与佛教)、西亚北非文化圈(伊斯兰教)、欧洲文化圈(基督教)均在中国西部。这三大文明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在于语言学的联系(印欧语系);其次是宗教的联系;此外还有战争的纠葛。总之,对于西方世界,中国人自古以来说有一种异域外邦的意识,“西方”从来都是一块代表非我族类之外来文化的神秘地方。中国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历史发展,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远古时期到郑和下西洋结束的15世纪前期,可以称为“古典时期”。中国处于主动、强势的地位。第二个阶段:晚明盛清时期,从15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叶,相当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三个多世纪,可称之为“近代早期”。中学西传,单向活动。第三个阶段:近代时期,19世纪以来的近代中国开始全面卷入以欧美以主导的世界化进程中,方方面面都脱离不了与西方的关系。授课内容专题五:中古三夷教(重点探讨:景教、祆教、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专题六:宋元及明前期的中西文化交流(重点探讨:宋元时期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伊斯兰教、犹太教、也里可温教和罗马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郑和下西洋)专题七:天主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重点探讨:耶儒冲突、礼仪之争)专题八:欧洲的中国热与西学东渐(重点探讨:儒家思想与欧洲的启蒙运动、西学对中国的影响)结语:“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1、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第一卷、第二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4、何芳川:《古今东西之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5、林红、王镇富:《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6、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7、赵林:《西方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8、邓晓芒:《中西文化比较十一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绪论“文明的冲突”文化与文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的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即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则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虞;其于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实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严复《论世变之亟》一、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二、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三、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力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的源流传统西方文化的源流传统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