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5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2—2013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第(3)期组稿审稿(学生版)章节:专题一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识结构: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如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加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郡县制、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加强)(主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监察制度的演变----如十三部刺史选官制度的演变—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一、从汉到元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1、演变过程:(1)汉朝:①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②汉武帝时期:确立中外朝制度。内朝又称中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拥有_________;外朝是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沦为_______机构。(2)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①源流:三省六部制由___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②主要内容:A、三省:中央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和_____,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B、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③影响:在当代:A、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后代: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练习:1、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贱”最有可能描述的______。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3)宋朝:①初期:设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职权。②后来: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宋朝政治机构示意图—二府三司制同平章事中书门下(行政)参知政事皇帝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2、演变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2)提高行政效率;(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3、演变趋势:相权不断_________,皇权不断________。二、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元朝以前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1)汉朝:①初期:郡、县②中后期:_____、郡、县(2)唐朝:道、州、县(3)宋代:路、州、县2、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1)主要内容:①____________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域,简称行省,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②与行省平级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__________直辖的“腹里”;一是__________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③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④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⑤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_的节制。补充--元代中央对地方行省的节制措施:A、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B、定期觐见述职制度;C、监察制度;D、省官互迁制度。(2)影响:A、对当代: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演变趋势:地方权力不断_________,中央权力不断_________。B、对后代: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三、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历程----历代监察机构(1)秦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郡设监御史(2)汉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十三部刺史(3)汉以后:朝代机构职权唐御史台定期向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元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明清都察院负责监察2、演变趋势: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局限性: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四、中国古代王朝的选官制度1、演变过程:选官制度实行时间选官方式选官标准世官制先秦时期世袭血缘军功制秦朝略军功察举制汉朝以官举士_______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评定授官_______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