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积累运用六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推荐]第一篇:积累运用六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推荐]教学目标1.读一读古代名言,背下来。2.读懂短文内容,正确回答文后问题。教学重点难点1.“读一读、背一背”、“阅读”“评议作文选”、“作文”均为教学重点。2.“读一读”“背一背”内容的理解、学生评议作文选是难点。教具准备“读一读、背一背”内容投影片,阅读提示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六”二、读一读、背一背1.自读自悟,理解词、句意思。2.指读古文名言。讨论,交流,师生共议句意。3.背诵。自由背,指名背,齐背。三、阅读1.出示阅读要求(投影片)a.自读短文,思考: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b.思考文后思考题,准备交流。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a.指读短文。(本文讲小仲马不依靠父亲的威望去发表作品,他坚持自己的长做,想拥有真实的高度)b.“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的理解。(小仲马是要以真实的水平征得编辑的认可,而不是依靠父亲的名望取悦对方。)c.读了短文后想说什么?(学生说,师生评议)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本学期,我们都自编了作文选。我们现在来展览一下,以求得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二、小组观摩评出组内最优秀的准备班上展览。三、全班观摩展出各组优秀作文选,评议:各有什么特点?四、交流这次编作文选的收获和体会,说一说如何把编作文选的工作坚持下去,养成习惯。a.小组交流。b.全班交流c..总结:编作文选时对我们提高作文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坚持下去,养成习惯。积累·运用六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二篇:《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佚名学习目标:1、读读背背,积累人际交往中常用的词语。2、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从故事中受到启发。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4、写作,唤起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重点: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时安排:5课时课前准备:实践活动,购物讲价。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读一读、背一背16个词语。二、朗读《此地无银三百两》,理解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2、讨论交流:(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张三和王二自作聪明?(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二课时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二、要求:1、注意礼貌用语;年龄特点。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三、学生自由结合,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练习购物讲价。四、小组汇报说:每组向全班汇报。说说你在购物时的好的经验及上当受骗的例子。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五、总结:表扬积极参与和有创见的同学,有机会进行一次实践活动。第三、四课时通过想象,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习作。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1、充分发挥想象力。2、内容富有创造性,新奇而有趣。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4、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准备写什么,怎样写。三、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四、个别面批,指导差生五、学生交流作文,修改作文学生交流作文,互相学习、批改。第五课时作文讲评:《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第三篇: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回忆四字成语,背诵。1、教师点字,全班成语。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二、欣赏、背诵《四字成语》。1、听教师背诵,学生开始自由想象。2、学生齐读。3、教师讲述与成语相关的故事。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默写。5、检查。第二课时一、师生以童真为话题讨论童年趣事。1、你能回忆童年趣事?2、怎样才能从童年中寻找趣味?3、在游戏、锻炼中寻找乐趣。二、阅读短文《大雪之后》。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1)我家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有什么不同?2)说说为别家孩子不能玩雪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我要让孩子不怕冷,去雪地玩雪?3、学生自由讨论小孩子的乐趣。第三课时(辩论)组织这次辩论活动,大体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明确要求,确定辩题。1.为了使这次辩论活动有充分的准备,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在进行辩论活动的前两三天,安排学生阅读“积累·运用六”口语交际提示,使学生明确这次辩论活动的任务和要求。在“提示”提出的两个辩题(“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广泛收集有争议的问题。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举例示范,如,你喜欢不喜欢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