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与淋巴系统核医学表现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造血与淋巴系统核医学表现培训课件.ppt

造血与淋巴系统核医学表现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造血与淋巴系统核医学表现重点难点骨髓显像在活体条件下显示红骨髓的分布及活性情况。可独特、无创、全身评价人体造血功能及其变化的影像学方法,可弥补局部活检和骨髓穿刺的不足。骨髓(bonemarrow)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位于全身骨骼骨髓腔(bonycavity)中。分为由各系造血细胞、网状内皮细胞(reticuloendothelialcell)和少量脂肪组织组成、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redmarrow)和黄色脂肪组织构成、无造血功能的黄骨髓(yellowmarrow)。新生儿全部骨髓腔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外周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取代,正常成人主要分布于颅骨、中轴骨、双侧肱骨和股骨近心端1/3处。在正常及大多数的病理情况下,红骨髓中的造血细胞与网状内皮细胞的分布是一致的。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活性与骨髓造血功能的强弱是相平行的。网状内皮细胞或单核吞噬细胞能吞噬经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内的放射性胶体颗粒,从而使骨髓显像,间接地观察了全身红骨髓的分布和造血功能的变化。放射性胶体骨髓显像红细胞生成骨髓显像粒细胞生成骨髓显像另外,近年来随着PET骨髓示踪剂的研究和应用,细胞代谢活性骨髓成像(metabolicactivityimaging)和细胞增殖活性骨髓成像(proliferativeactivityimaging)日益进入相关应用研究。放射性核素示踪剂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显像前排空膀胱。仰卧位行前、后位全身显像。根据需要对感兴趣区部位行局部断层或CT融合显像。核医学(第9版)1.中央骨髓和外周骨髓均不显影或明显显影不良2.骨髓增生活跃型中央骨髓和外周骨髓显影增强,影像清晰,甚至向四肢远心端扩张。提示全身骨髓增生活跃。3.外周骨髓扩张型中央骨髓显影不良,而肱骨和股骨骨髓显影并向远心端扩张。提示中央骨髓受抑制,外周骨髓功能代偿性增生。4.骨髓局部显像剂分布减低、缺损或增高提示局部骨髓功能减低、缺失或增强。5.中央骨髓受抑制而外周骨髓功能扩张中央骨髓显影不良,而外周骨髓、肝、脾等其他部位出现显像剂局灶性分布增高。提示有髓外造血,为一种造血功能的代偿性现象。(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核医学(第9版)核医学(第9版)核医学(第9版)(二)白血病(三)骨髓栓塞(四)多发性骨髓瘤(五)骨髓穿刺和活检定位(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aemiavera,PV)(七)恶性肿瘤的骨髓转移核医学(第9版)(八)其他脾显像可显示脾脏生理功能。用于脾血管瘤、脾破裂的诊断及脾脏移植的监测等。利用脾的单核吞噬细胞能够吞噬放射性胶体颗粒或选择性摄取并吞噬变形红细胞的功能,静脉注射放射性胶体或标记的变形红细胞,它们被脾的单核吞噬细胞吞噬而浓聚于脾,使脾显影。分为两大类1.放射性胶体。2.放射性非胶体类主要有99mTc-热变性红细胞(denaturedRBC,DRBC)和111In-血小板。患者无需特殊准备。探头置于腹部(包括脾脏和肝脏),然后进行平面显像,如前位、后位和左侧位,必要时加做左前斜位、左后斜位和SPECT/CT融合显像。前位影像采集750k,其他各体位的采集时间与前位影像相同。若进行脾动脉灌注显像,应行“弹丸”式静脉注射,即刻以1秒/帧的速度连续采集60s。核医学(第9版)1.脾脏存在、大小和功能的探查2.解剖性无脾和功能性无脾3.副脾诊断4.脾脏梗死和脾外伤5.种植脾脏的探测及判断存活情况6.脾内占位性病变7.左上腹肿物的鉴别诊断淋巴显像淋巴显像的原理是借助于淋巴系统对放射性颗粒的运输、沉积和吞噬作用来完成的,利用ECT显像,即获得淋巴结和淋巴管造影像。淋巴显像剂有其特殊要求,为一些大分子或胶体物质,应具有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基底膜、直径小于100nm、颗粒分散度小、稳定性高、局部注射后淋巴清除速度快、淋巴结摄取率高、在淋巴系统中滞留时间相对较长等特点。最适宜的淋巴显像剂颗粒为4~5nm<直径<25nm。类型(一)注射部位淋巴显像可以了解某一区域或组织器官正常淋巴回流的生理性分布;也可观察肿瘤周边淋巴回流是否通畅、确定恶性肿瘤是否侵及周边淋巴组织。显像剂注射点需要根据检查部位、范围要求来确定。检查范围(二)体表标志为了准确进行淋巴结解剖位置定位,常需确定体表标志。体表标志(三)给药方式淋巴显像可采用皮下、组织内、黏膜下或皮内等给药方式。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配合。一般选用4~6个注射部位,每一注射位点的显像剂剂量为0.1mCi,体积0.05~0.1ml。进针后注药前应回抽针芯,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通过肢体远端给药时,为了促进显像剂的淋巴回流,患者肢体需进行主动运动,如该肢体淋巴水肿时尤为重要。通过其他部位注射时,注射后在注射点不断按摩,促进淋巴回流。注射显像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