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0.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

中国海岸线的历史变迁院系.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什么是海岸线?1.冰期海退中国与澳大利亚有陆桥相连全新世海浸2.沙岸与岩岸三角洲-江河搬运的沉积物堆积天津南巨葛庄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数千年,是退海成陆、不同历史时期海岸线变迁的客观记录3.渤海湾滨海地区的成陆辽东湾顶部海岸线的历史变迁根据地形及沉积物的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汉代在辽东郡所设置的文县(今大石桥东南)、安市(今海城东南)、新昌(今海城东北)、辽队(今鞍山市西)、险渎(今台安县东南)诸县,也均在此线的内侧。可以推断,此线当可作为古海岸线的标志,其起始年代虽尚待作进一步的探讨,但它形成于公元之前,是可以确定的。4、黄河三角洲的变迁1990年1990年3月1993年10月1994年10月5.东海海岸线变迁黄河夺淮入海-苏北海岸线伸展6.长江河槽束狭式三角洲的形成4000年前崇明岛de形成根据历史记载,崇明岛最早出现于唐武德(618—626年)年间,当时在江中有面积仅十几平方公里的东沙、西沙两个小沙洲。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这个名称即由此而来。从公元十一世纪开始,江流主泓道在南,引起南坍北淤,南道海门的江岸向南有了较大的伸展。宋天圣三年(1025年),与东沙接壤处出现了“姚刘沙”。建中靖国初(1101年),在其西北二十五公里处,又出现了“三沙”。后姚刘沙及三沙岛逐渐向北淤涨。嘉定十五年(1222年),曾在姚刘沙建立过盐场。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并在三沙岛上设三沙镇。而偏南的东、西二沙则在十一世纪相继坍没。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线工程中线工程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的孤柏湾处。其主要建筑物穿黄隧洞及其进出口、退水闸(洞)、南岸连接渠道、北岸明渠和新老蟒河倒虹吸及其他交叉建筑物等.2007年9月20日,中线穿黄工程Ⅲ标新蟒河倒虹吸二期出口段及出口闸室段的基坑开挖。主体工程施工工期为51个月。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