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QC七大手法一、QC七大手法─查檢表3.1應馬上使用所獲得數據3.2觀察整体數據所傳達的事實?─數據是否集中在某些項目?─各項目數據之間有何差異?─是否因時間的經過產生變化?─是否因人的因素產生差異?二、QC七大手法─特性要因圖中要因2.特性要因圖之討論方法44.3決定中小要因:針對大要因將有影響的中要因加以探討出來,並用箭頭分枝插入大要因的分枝上,中要因的幹線應比大要因的幹線要微細些,而且中因約3~5個較為恰當;運用同樣的方法也可將小要因探討出來,小要因總共以約50個項為合適。4.4決定影響問題的主要原因4.4.1對於特性有影響的主因可以透過蒐集數據或自由討論的方式,將影響較大的要因圈上紅圈以便下對策。4.4.2在尚未進行問題的主要原因探討與決定之前,應再確認是否各要因都齊全了,確認的重點可分三點:A:檢查是否有漏掉未探討的要因。B:檢查真正的原因是否寫在適當位置上。C:詞句的表現是否有抽象式字眼。4.5填上製作目的,日期及製作者等資料。在特性要因圖要因探討完成之後,要填製作目的、日期、作者、討論成員等資料。三、QC七大手法─柏拉圖1.何謂柏拉圖依所蒐集數據,以不良原因或項目分類,依各項目所佔比率大小順序排列,再加上累績的圖形。2.柏拉圖的使用目的:2.1透過數據的分類,可讓們出並專注於主要問題上。2.280/20法則:百分二十的問題類別,可涵蓋百分之八十的不良數。僅需花費有限的資源,即可獲得高回報的計劃。3.柏拉圖作方法:3.1分析問題的分類項目A.結果別分類(例:家庭每月支出之費用別)B.原因別分類(例:報廢原因分析)3.2決定數據之蒐集期間,並依分類項目蒐集數據A.該期間應不過短,而可將可能之問題,均蒐集完成。B.期間過長,亦會延誤問題之解決3.3整理蒐集之數據製作統計表。3.4依項目之大小排列畫出柱形。3.5點上累計值,並用線連結。3.6記入柏拉圖的主題及相關資料(例如:數據之期間,記錄者,目的等)累積比率3.實作:某工廠上月份的退貨數及其原因如下;請製作柏拉圖作分析。四、QC七大手法─散佈圖表.1數據表x:所設定的張力荷重(g)y:因其設定而生產的單位不良率(%)1.將數據點在坐標上3.橫軸與直(縱)軸須比例適當如右圖(1)所示(三)、散佈圖的研究(四)、看散佈圖注意事項5.散佈圖數據收集要點五、QC七大手法─直方圖[例]罐頭容量規格為310±8g,今抽檢50罐數如下:試分析其裝填重量之情形。繪製直方圖,填上主題,規格,平均值,及相關資料.3.直方圖研判:當抽樣檢查的樣品來自不同的機器或不同材料時4.直方圖的分佈型態與目標規格之比較a.圖形是否分佈中央?b.規格外比率有多少?c.平均值是否在規格中央?六、QC七大手法─層別法4.2以層別法了解班別的報廢情況:5.案例B:5.1有2批產品,其數據之分配如圖示:七、QC七大手法─管制圖UCL上管制界限2.目的:2.1管制圖的目的在於把機遇原因從非機遇原因中分離出來,以便明瞭找尋原因及消除;簡言即為『確認特殊原因予以去除』。2.2產品品質的變異原因有二,偶然原因與異常原因:3.管制圖種類:生產線有各種數據,由於數據的不同,其所需的管制圖也就不同,數據分計數值與計量值:計數值─可以計數的數據,例不良數、不良率、缺點數等。計量值─連續性數值的數據,例長度、時間、強度、力、硬度、溫度等。下面兩種管制圖最常被使用:管制圖名稱符號數據之種類平均值與全距管制圖X-RChart計量值不良率管制圖PnChart計數值4.管制圖的繪製法4.1X-R管制圖的作法X-R管制圖在所有管制圖中最主要,使用的機會也最多,所以只要熟習X-R管制圖的作法、看法、應用,那麼其它管制圖也就可以很快了解。4.1.1收集數據搜集100個以上的數據,依測定時間順序或群體順序排列。4.1.2數據分組把2~6個數據做為一組(通常1組5個數據較恰當),把全部數據分為20~30組。.一組內的數據個數,謂之樣本數以n表示.組之個數,謂之組數以k表示。4.1.3計算每一組的平均值X及組距RX1+X2+...XnX=──────R=Xmax-Xminn4.1.4計算所有組的總平均值X及所有組的組距平均值RX1+X2+...XkX=────────(K:組數)kR1+R2+...RkR=────────k4.1.5計算管制界限X-R管制圖係數XANDRCHART4.2P管制圖的作法在計數值管制圖中,應用最廣的是不良率管制圖,不良率P乃表示製品中所含不良品的百分比。4.2.1收集資料抽取的樣本n,分20~25組加以測定(各組的n最好相等才方便計算)。4.2.2計算不良率PpnP=───(pn:樣本之不良個數,即不良數)n(n:樣本大小,即檢查數)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