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之语用翻译初探.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对联之语用翻译初探.pdf

对联之语用翻译初探.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年2月洛阳师范学院学报Feb.,2009第28卷第1期JournalofLuoyangNormalUniversityVol.28No.1对联之语用翻译初探孙晓艳(滁州学院外语系,安徽滁州239000)摘要:对联又称为“对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然而对联语言的独特性却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若从语用学理论为视角,分析在跨文化交际采用活的翻译对策,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联语言组织形式和源语中的文化意象,以达到传播对联文化的目的。关键词:对联;语用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9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09)01-0136-03收稿日期:2008-11-04作者简介:孙晓艳(1982-),女,安徽滁州人,滁州学院外语系教师。且要译出风格,就难上加难了。一、对联语言的特点看下面这幅对联:对联既是根据中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1)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新文体,又是借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2)女卑为婢,女又何妨成奴。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在这副对联里,每句都有两组可以拆分的字,立文体,具有以下特点。上联的“僧”、“佛”,下联的“婢”、“奴”。要想把这其一,字数相等。上联与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幅对联的特点译出来,并且把握意美、形美、意美形式整齐。非常难。其二,词性相同。对联中上联与下联相对的译联(1):Themanwhohasbeenamonkcannot词,词性应是相同的。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becomeaBuddha.动词对动词等。Thegirlwhoisabondmaidmaybecalledaslave.其三,句法相似。上下联在结构上要互相对译联(2):ABuddhistcannotbudintoaBuddha,应———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Amaidenmaybemadeahousemaid.(许渊冲译)正对偏正等。译联(1)虽较好地传达了原联的意思,但却没其四,节奏相应。上下联的拍节必须一致,节能将原联中“拆字”这一特点显示出来,在形式上没奏必须对称,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有做到与原联很好地对应,不能算作是上乘的译多音节对多音节。联。译联(2)巧妙地运用英语的押头韵和相应的字其五,内容相关。上联与下联的内容多关联,形变化等手法,在视觉上乃至声音上再现了原诗的紧紧围绕着主题。拆字妙处,可以说达到了对联原义所传达的效果。其六,平仄相谐。对联讲究平仄,末尾最严。上由此可见,对联翻译需要我们在内容、形式、文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仄声,下联末尾字字音必须为化、意境等方面周全考虑,成功译出来比较困难,但平声。如若我们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还是能够最大限度中国传统对联,大量地运用双关、谐音与韵地再现原作风格,展现对联文化的特殊魅力。脚,注重修辞、用典和文采,除要求每行字数相等、二、对联翻译之策略词性相同、句法相似、节奏相应等外,还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对于我们来说要译出在内容、形式、对联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不是一种文化、意境上都完全忠实于原联的译联非常困难,语言文字对另一种语言文字的简单对应释义的活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731·动。它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活动,更是沟通两种比喻、对照等修辞手法是对联中常用的。对对联这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对联这种文体的最大特点种表达型文本来说,文字中的美学形式很重要,为是其语言的独特性。因此英译对联时应尽量地保留了尽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意境,修辞格是必须要保原联的语言形式和文化信息,也就是说,只有尽可留的,否则译文就失去了其原有的语体色彩。能地使原联信息保真,才能达到传播对联文化,加例(1):绿水本无愁因风皱面强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使对联更好地呈现给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外国读者,在翻译对联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Thegreenwaterhasnoworriesbutthewindhas1.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联语言组织形式,再现givenitwrinkles;特色风格。Thebluehillsarenotoldbutthesnowhasgiven对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对联翻译的目的也themwhitehair.(赖恬昌译)就是要把这种艺术形式展现给更多的人,让他们能拟人是物的人化,把甲物拟作乙物,具有思想的够了解对联文学艺术,从而达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跳跃性,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它的意境,目的。因此在翻译对联时一定要使目的语文本的语体味它的深意。运用比拟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言组织形式和源语文本类似。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联写得栩栩如生,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