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最新文档.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最新文档.doc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最新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开题报告表范例最新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最新文档,欢迎下载)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姓名李小利专业财务管理研究方向资本市场财务研究和资产评估选题名称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横向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指导教师黄娟论文起止日期填表时间:年月日填表说明1、本表由研究生本人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填写。2、本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交学院,一份学生留存。3、本表连同选题论证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评审会记录表》、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评审会结束后一周内交学院。4、本表第一项“选题来源”,是说明选题属于国家、省、市、学校、自选中的哪一类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应注明选题编号。5、本表第八项“指导教师审查意见”应包括:研究生是否根据评审专家意见对开题论证报告进行了修改,并明确说明是否同意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一、课题来源:自选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国有上市公司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横向并购行为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其并购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希望得到并购后两类上市公司是否实现并购的初衷——做大做强的目的。2、研究意义国有企业近年来在政策导向下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从2003年以来推行“央企横向整合,做大企业,3年要进入行业前3名,否则将被重组合并”的政策,到2021年国资委发出《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央企已从以前的196家减至现在的120家。我们不由得发出这样的疑问,央企的并购重组实则是由政策推动,并非是市场自然的优胜劣汰,其中不乏“拉郎配”,促使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虽然央企的兼并重组能够减少重复建设,扩大企业规模,但是到底是“强强联合”还是“穷拖富,瘦拖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竞争力,反而降低了企业效率,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虽然10年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兼并重组,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民营企业却遇到了“天花板”,这与我国的制度和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体现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本文引入了民营企业作为对比组,认为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市场驱动型,而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政策导向型,通过实证研究来判断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简要说明:1、与并购动机相关的文献综述传统上,人们经常用“协同效应假说”(SynergeticEffectsHypothesis)来解释并购动因,该理论认为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各项资产的有机组合将使企业产生“系统放大效应”,表现为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种形式。因此,谋求并购可能带来的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但仍有大量文献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虽然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股东获得了显著为正的超常收益,但无论是从收购日前后3-5天的短窗口还是从收购后3-5年内的长时间来看,收购企业的股东财务都受到了显著的损失(Jensen和Ruback,1983;Andrade等,2001;Jarrell等,1988),“协同效应假说”也因此受到了巨大挑战,金融学者为此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来解释收购企业并购后的绩效滑坡,例如Roll(1956)的“自大假说”(HubrisHypothesis),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FreeCashFlowHypothesis)以及Shleifer和Vishny(2003)的“套利假说”(ArbitrageurHypothesis)。在规范研究方面,国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较丰富:陈宏民和AnmingZhang(1994)从企业兼并行为对社会财务的增进和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方面进行了研究;何新宇、陈宏民(2000)研究了寡头垄断情况下、技术差距对企业并购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影响企业并购动机的因素之一;余光、杨荣(2000)通过构建企业并购动机模型和企业并购博弈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企业并购的动机,提出了企业并购的防御假说;杨晓嘉、陈收(2005)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进行了管理学分析,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张新(2003)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1993年——2002年的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狂妄假说”和代理问题等传统的并购动因理论有助于解释收购方公司的价值受损,并提出“体制因素下的价值转移与再分配”这一新的假说;李增泉(2005)认为西方学者用来解释英美等国并购实践的传统理论(如协同效应、代理成本、自大假说等)很难对我国的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进一步主张用掏空与支持理论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