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晓晋特产http://hwwdiy.77.cn9sky.net/home/xjtc文章千古事,比起科举应试时期“一纸文章定终身”现在的高考对写作的要求并不能算得上苛刻,可仍然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平时写作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考场写作畏畏缩缩,仓促应付,得分情况可想而知。每当写作时间,看到学生的愁眉苦脸、痛苦万分,不禁苦思:如何改变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如何让学生重建写作心理,从而爱上写作?换句话说,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中国论文网笔者认真反思并总结从教以来的相关措施及对策,把具体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形成文字,以期给语文写作教学爱好者提供一点思考与借鉴。一、写作应少一点应试的功利虽然说学生写作最终要体现在考场作文写作能力考察上,但是如果把应考作为写作目标,那就无法期望学生在考试重重压力下潜意识的抵触情绪中还能爱上写作。因此说,至少不能将应试作为最主要目的。写作本应是随情随心的,兴之所至,意之所随,发之于言,行之成文。教师要想法设法消解学生的写作压力,从而释放他们的写作潜能。比如,经常选读一些精美文章作为学生课间休息的调剂,语文老师要会煽情,用激发性语言,动情地渲染,抓住可利用的一切时机向学生宣扬文学,宣扬语文的终身重要性,感染学生,让他们能从内心渐渐生发出对语文的兴趣,对写作的意愿。这更是美好的愿景。正如北师大刘锡庆教授说的:“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释放出来。”具体地该如何做呢?二、给学生指出一条河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道破了写作的天机。爱读书会读书读活书长读书的人没有不会写的,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读写互动,以读促写。有不少学生包括家长会问到我,如何提高写作能力。其实,一句话,爱上读书就可以了。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接下来就是读书的问题了:读什么书,如何读呢?我们语文教师文科毕业无非就是比学生多读了好多年的书,能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当然得益于大量诗文辞赋史、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的阅读积累。即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对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充其量也只能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能说自己已经有了一桶水,可以给学生一碗水了,我们切不可小视了学生的阅读面,信息化时代学生可接触到很丰富的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哪些书有利于写作,有利于素材积累,就是说指给他们一条涓涓不息的河流吧。曾经对学生讲过这样一句话,称赞一个人,最美好的莫过于说这个人读过很多书。书读的多不多应该成为人活得有无质量的衡量标准。三、及时到位的欣赏策略无论著名不著名的教育家都会提到一种“欣赏教育”的理念。真心的欣赏不仅能让表现优秀的孩子坚持不懈,而且能让表现欠佳的孩子努力进取,甚至能让平凡的孩子变得不平凡,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而体现在作文教学上恰当到位的欣赏评价会很温暖学生的心灵,能促使他们一直保持良好积极的写作情绪。笔者在进行作文评讲教学时,为了彰显学生的写作优势,认真分析了每一份作文,把其中可以称为“亮点”的内容全摘录下来,并组织成一个专题:细节描写―记叙类文章的灵魂。投影了学生的经典细节,比如:我看到窗外,木香花已经盛开,点点白色的花朵点缀着乍暖还寒的春天,也点缀着我的心。(扬子)我的眼泪不停地从左眼流到右眼,然后滴落在枕边。(孟鹭)雨点打在油菜花的叶子上,只一瞬间便流到土地上,沉默着,但也留下了一道道光亮的痕迹。即使离别,雨点的生命也会延伸到花儿的记忆。(谭梦鸽)我站在院中,抬头仰望天空,任雪花拍打,一大片雪花落在眼角,融化了……(王婷)你笑起来的样子像单纯的花开。(孙趁)外婆的生活平淡朴实,像油菜花,倒下后,灵魂粒粒饱满。(朱成)爷爷老了,皱纹宛如屋檐上生满绿锈的青苔,上面摇曳着荒草,头发花白,就像一部黑白电影里的旧镜头。唯有阳光不老,在新鲜的光束里尽情跳跃着生命的尘埃,弥散在我左右。(谢子言)对世界来说,我确是孤身一人,但对于她来说,我必然是整个世界。(梁栋)对着一地的残瓷碎片,幸福碎成了好多片,在妈妈“无用,没出息”撕心裂肺声中,我的心一点点沦陷。(张素)同学们在赏析品评自己的作文语言中充分激发了积极性,看到他们忽闪着兴奋与期盼的眼神,真的由衷感到欣慰。四、树立优秀“写手”的榜样形象对擅写作文又写得出色的“写手”,就大力推出,让他(她)闪闪发光,成为众学生追捧的榜样。笔者任教的两个班,每次写作都有几个“写手”锋芒必现。于是,他们的作文就成了两个班级范读赏析的教材,字字句句,精彩之处经老师的着力点评,实在让这些有丰富竞争意识又不甘屈居人后的孩子们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