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2、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文中出现的词语。3、从作者对昆虫的观察中受到启发。使同学们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学前准备】1、查找蜜蜂的有关资料和相关的故事。2、制作有关蜜蜂的图片课件。3、设计教学的`环节提示和难点,重点知识的考查。【教学过程】一、课外勾连1、因为有一年四季,有鸟语花香,有千姿百态的生物,这个世界才如此的奇妙与美丽。你喜欢昆虫吗,你了解昆虫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作交流。2、播放有关昆虫的图片,请同学们感受昆虫世界的神奇。蝴蝶、蜜蜂、蜘蛛、蚂蚁、苍蝇……3、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蜜蜂的了解。4、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你的心里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在此老师作整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自学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1、课文的辽里行间充满对蜜蜂的爱。2、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他是怎样实验的,结果怎样?3、你从法布尔对昆虫的观察,受到了什么启发?4、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那么,读完课文,你作了哪些整理,作了哪些积累?三、合作读课文,再独立完成以上作业,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我们再统一组织汇报1、课文里的哪些语句可以突出“我”对蜜蜂的喜爱?“在我被刺的同时,有20只蜜蜂受到了损伤。”“我想,它们飞得这样低,怎么可以眺望到遥远的家园呢?”“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2、主要讲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给20只蜜蜂的背上涂上了白色,结果有17只蜜蜂准确地飞回了家的故事。3、写一写,再说一说: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受到了什么启发?热爱大自然、爱护昆虫,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待客观事物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练习设计】1、填空:作者为了证明蜜蜂有没有()的能力,在蜜蜂的背上做了(),带到了()外,结果,有17只蜜蜂()。2、从课文里我摘抄了一些能够表现我对蜜蜂的喜爱之情的句子。3、学习了课文,我还要写一点学习体会,写下自己的感想与打算。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采蜜,它会给人指路吗?然而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二、学习目标㈠知识和技能:1、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正确读写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㈡过程与方法:利用快乐识字法、自主识字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边看图边感知课文内容,并借助插图指导朗读。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文,了解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的。难点: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四、教具准备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xxxx五、课时安排2课时xxxx六、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下册《蜜蜂》教学设计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群小客人(板书课题:蜜蜂)你们了解蜜蜂吗?2、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法国有个生物学家叫法布尔,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研究蜜蜂的,好吗?二、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⑴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新词圈起来,多读几遍。⑵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生字词卡片或展示生字词课件,检查认读情况。⑵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评议。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朗读感悟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⑵相互交流知道了什么。⑶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2、学习第二自然段:⑴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⑵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说说“我”的.试验是怎么做的。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请两三名泩说给全班同学听。⑶说说在这个试验中,哪些做法是不可少的,要陈述理由。⑷朗读“这时候……几乎要触到地面”这句话,转换角色想一想:假如你当时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