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件组合pdf.pdf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DF 页数:122 大小:9.8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原理课件组合pdf.pdf

原理课件组合pdf.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受弯构件正截面的三种基本形式8.1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z抗弯承载力计算8.1.1单筋矩形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A′s8.1.2配筋率对破坏形态和受弯性能的影响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8.1.4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AsAsAs(1)单筋矩形截面(2)双筋矩形截面(3)单筋T形截面8.1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8.1.1单筋矩形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8.1.1单筋矩形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1)试验设计1)试验设计2)试验结果与分析8.1.1单筋矩形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2)应力应变发展分析2)试验结果与分析—受力全过程的三个典型阶段(1)观测结果第Ⅰ阶段ⅠⅠa(开裂前)1(2)应力应变发展分析(2)应力应变发展分析第Ⅱ阶段第Ⅲ阶段ⅡⅡaⅢⅢa(开裂至屈服)(屈服至砼压碎)8.1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配筋率对破坏形态和受弯性能的影响抗弯承载力计算8.1.28.1.2配筋率对破坏形态和受弯性能的影响1)配筋率的概念)配筋率的概念1z截面配筋率2)不同配筋率下梁的三种破坏形态Asρ=×100%0hbhhz有效截面配筋率AsAbρ=s×100%bh0配筋率对破坏形态和受弯性能的影响8.1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8.1.2抗弯承载力计算2)不同配筋率下梁的三种破坏形态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1)基本假定2)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图形的等效简化3)三种梁的界限指标2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1)基本假定1)基本假定(1)平截面假定(3)材料本构关系的假定(2)忽略混凝土的抗拉能力(3)材料本构关系的假定−5ε0=0.002+0.5(fcu,k−50)×10≥0.0021−5n=2−(fcu,k−50)≤2(1)(2)εcu=0.0033−(fcu,k−50)×10≤0.003360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2)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图形的等效简化2)受压区混凝土应力图形的等效简化(1)等效原则(2)等效结果z合力大小不变za1—砼≤C50时a1=1;砼=C80时a1=0.94;中间插值。z合力作用位置不变zb—砼≤C50时b=0.8;砼=C80时a1=0.74;中间插值。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3)三种梁的界限指标3)三种梁的界限指标(1)适筋梁与少筋梁的界限指标—最小配筋率rmin(1)适筋梁与少筋梁的界限指标—最小配筋率rminzrmin的确定依据:配此钢筋的钢混梁按钢混原理z最小配筋率验算:r≥rmin算得的承载力与同截面素混凝土梁的相同,同时A其中:ρ=s×100%考虑温度及收缩作用以及以往的经验。bh受力类型最小配筋率rmin(2)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界限指标受压全部纵向钢筋0.6%构件一侧纵向钢筋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ft0.2和中较大者45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fy3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8.1.3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3)三种梁的界限指标3)三种梁的界限指标(2)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界限指标(2)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界限指标相对受压区高度定义:czx=x/h0z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xb=xb/h0—指标一z根据截面应变关系可得xb如下:ββξ=ξ=bfb0.002f1+y1++yεcuEsεcuεcuEs(有屈服点钢筋)(无屈服点钢筋)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及应用8.1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8.1.3抗弯承载力计算3)三种梁的界限指标8.1.4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2)适筋梁与超筋梁的界限指标1)基本公式2)表格计算公式3)公式的适用条件4)应用z最大配筋率rmax:—指标二(详见下节)z最大抗弯承载力Mumax:—指标三(详见下节)8.1.4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8.1.4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1)基本公式2)表格计算公式将x=ξh0带入式(1)得:()Asfy=bξh0⋅α1fcLLa将γs=(1−0.5ξ)带入式(2)得:Asfy=bx⋅α1fc()Mu=Asfy⋅γsh0LLbMu=Asfy⋅(h0−0.5x):()将带入式(′)得:∑X=0Asfy=bx⋅α1fcLL1αs=ξ(1−0.5ξ)2•c()2M=0:Mu=Asfy⋅(h0−0.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