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坑教育发展之我见孙小华(一)、学校的基本概况高坑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8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6万,是安源区第一大乡镇。截止目前,我镇共有2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和2个教学点,全镇中小学共计2168人。(二)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1、缺少一批经验丰富、敢于创新的名校长;缺少“名校名师”、“一校一品”的办学理念。2、二是师资力量短缺,学科教师配置不均衡。自机构改革以后,教师编制只减不增,随着教师老龄化到来,农村师资严重不足。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1)年龄结构呈畸型(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2)学科严重不配套(艺术教师、健康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小学英语教师严重缺编);(3)学校之间不平衡(高坑中学和镇中心小学教师基本饱和、边远地区学校严重缺编);(4)新进教师数量偏少。我镇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74人,新分配教师10人,三支一扶教师3人,代课教师39人。由于乡镇学校福利待遇低,很多青年教师在高坑呆上三五年,等业务成熟了,就想方设法调走,我镇中小学成了教师“培训基地”,各中小学师资青黄不接。3、学校基本办学设施差,急需进一步完善。各中小学教学设施老化,办公条件陈旧,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高坑中学操场不够,学生没活动场所,学校急需扩建。教工宿舍楼楼面渗水,需改造为混泥土结构;焕溪小学属D级危房,需拆除新建;各村小没电脑、没多媒体;很多学校校舍陈旧,需修缮加固;茶亭学校需更换教学楼窗户及玻璃;泉江中学内操场需硬化,需添置课桌凳,教室地面要修缮;泉江堰小学教学用房不够,需新建一栋综合楼,操场需硬化,教学楼防盗网需更换;镇小中操场需硬化,宿舍楼需改造;楠木小学厕所需新建等。正是由于我镇各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家长“择校”。家长为让孩子受到优质教育,宁可到城镇租房供养孩子,也不愿在本地上学,形成生源流失的恶性循环。4、教学网点多,分布不合理。高坑镇共设立了2所初中,1所一贯制学校,8所小学和2个教学点。大大小小的学校散落在全镇各村、社区(居委会),虽方便了群众子女上学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也为学校管理和资金投入带来了很大困难。撒胡椒粉似的资金投入,只能是做小手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的落后现状。因此,彻底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我镇教育网点的调整力度就显得迫在眉睫了。5、各校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学校生满为患,有的班级80多人一班,,而我镇很多学校不足150人,还抵不上城市学校2个班级的学生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1)、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作用下,出生率减少。(2)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许多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还有一些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孩子随父母转移到城镇。(3)初中阶段,为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很多家长选择到条件好,师资力量雄厚的芦外、芦溪镇中和市实验中学、市四中、六中就读,使我镇初中生源流失尤为严重。6、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短缺。不管是过去由学校自行收费,还是现在由财政统一拨付经费,学校办学经费都取决于在校学生数的多寡、经费标准的高低。因为:学校办学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实有学生数。我镇各校学生数本来就少,加上近年来生源流失带来的经费流失,各校办学经费更加紧张,连维持正常的学校开支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了。出现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农村学校生源流失进一步加剧,各校办学陷入萎缩的恶性循环状态。三、实现高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搞好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撤并一些不必要的学校,重点打造好一所中学和一至二所小学,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2、分批、分年度争取在“十二·五”规划里搞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及校舍维修。第一阶段:(2011-2012年)(1)校园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新建丰园小学、裴家小学;改造高坑中学教工宿舍楼;对泉江堰小学操场进行硬化、绿化;力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征购学校后面的农田,扩建高坑中操场为塑胶跑道;硬化泉江中学、镇小两校的内操场;积极争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把泉江中学和泉江堰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第二阶段:(2013-2014年)(1)校园建设:结合校安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校舍加固和重建工作,争取资金新建泉江堰小学综合楼和加固改造高坑中学教工宿舍楼。(2)力争把泉江堰小学操场进行硬化、绿化;泉江中学、镇小两校的内操场进行硬化;各农村完全小学全部添置齐电脑、多媒体。(3)在区教育局和高坑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征购土地,扩大高坑中学的校园面积,力争在教学楼后面建起一个标准化的400米塑胶跑道和建造一栋综合大楼,努力改造该校的办学条件,争取把它打造成高坑镇一流的中学,为网点调整作准备。第三阶段:(2015年)(1)、着手搞好网点调整工作,全力以赴整合教育资源。在高坑地区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