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模式修改稿54.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科学教学模式修改稿54.doc

科学教学模式修改稿54.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学课教学模式(5.6年级.第二次修改稿)一、模式界定小学科学课以“引导发现”为理论基础提出来的。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它遵循着发挥学生主动性,仿照科学家探求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本教学模式是以“做中学”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做”既是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又是知、情、意的统一,还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它共分七个环节,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动手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知识巩固--——拓展深化。二、模式操作环节一:提出问题(导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也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它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质疑;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环节二:猜想假设这个环节的重点要设置悬念,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题提出的问题或借助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过模拟想象再加工,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说明方式,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想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环节三:动手探究动手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中心环节。如果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时最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教师不能在学生动手之前就把结果或答案告诉他们;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操作之前和操作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实验的结果,而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都记(画)下来。应该围绕假设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随机指导,适时的参与,共同探究。在学生动手探究之前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器材、注意事项、操作要求等,合作分工应该明确,合理。环节四:合作交流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敢于交流。交流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口头、书面、派代表陈述等方式,将自己新的想法、发现、结果、问题等在课堂与别人进行分享。无论他们探究的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我们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汇报自己的动手探究过程,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可大胆地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全放松,全心身投入,才会有活跃的思维,才敢畅所欲言。环节五:得出结论(探究、交流的结果)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认真指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环节六:知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应运用操作演示、语言、习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和知识点(实验器材和材料的用法、特殊性、实验注意事项、知识的运用等)彻底吃透,做到人人过关。自我评价真实有效、不流于形式。环节七:拓展与延伸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新的疑问与新的发现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找资料,因地取材,利用废品,人人能做,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延伸与拓展”,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1、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2、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3、确定一周召开一次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取长补短三、适用原则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所有探究类科学课。为保证模式的科学运行,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弊端,在使用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自我评价为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加强科学归纳思维训练,重视发散性思维方式的开拓。2、运用此模式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3、必要的规范示范。一些较复杂的仪器,教师应极规范地示范演示,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4、教学中的每个阶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在一课中,有时可把两个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可用一两句话把两个阶段教学衔接起来。5、足够时间的思考和讨论。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有些教师一提出问题,自己马上作讲解,他们的问题形同虚设。学生在小组或集体的讨论中,相互补充、纠正、完善,而教师则搭桥铺路或揭示引伸。6、适时地设问点拨。在实验课的开始用设问提出课题,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操作的过程中感到困难或关键的地方,也可以用设问来启发他们的思维。7、增大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经常给予学生反馈和奖励,既起信息的作用,又起动机的作用。在学生讨论和操作中的各环节,学生独特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