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制度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中央重大事务的决断权由皇帝个人掌握。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正确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从这个历史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或地方的权力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变化;中央权力被削弱,加强的往往是专制主义,地方权力被分散,加强的往往是中央集权;与皇帝权力、中央机构权力、地方机构权力变化有关的政治制度都可以看作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分制度或子制度。2、产生发展原因经济:随着铁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私人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变法逐渐确立;封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政治:中国国土过于广阔,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并展开变法改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理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和中央集权,成为中央集权制建立发展的理论基础;西汉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改造后,强调“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阶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成长壮大。历史教训: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教训,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3、演变过程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从秦汉到隋唐,主要起进步作用:北宋时开始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在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而到明清大臣只好跪着了,这就鲜明地反映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4、影响这一制度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之上,适应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和抵御外族入侵;有利于组织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生产;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等等,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一制度也有明显的弊端: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政治专制延伸到经济专制、文化专制、对外关系专制,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对外关系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封建社会末期更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万万不可泛泛而论。二、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及相关制度西周时期,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并且有王室领地;地方诸侯国由诸侯进行实际统治。另外西周还有国人(居住在城里的人)和野人(居住在城外的人)之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破坏,县制在一些国家开始推行。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西汉初,郡(县)(王)国制并存。为控制农民,国家实施编户制度。北宋,保甲制度。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宣政院(中央机构,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和民政)。清,八旗制度(兵民一体、军政一体)、行省、办事大臣辖区、将军辖区、内蒙古盟旗、理藩院(中央机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相关外交事宜)。三、官吏的选拔和任免制度主要有商鞅变法中的军功授爵、墨子选贤任能的思想、韩非子的皇帝直接任命官吏的思想、秦朝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西汉初王国内诸侯王直接任免官吏、曹操的唯才是举、士族制度、吏部和科举制度、唐末藩镇节度使任免官吏,等等。其中,科举制度和士族制度是重点。科举制首先要明白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然后要能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一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在历史上产生过不良影响,如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中国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妨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举主要考诗赋或儒家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