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年论文课程名称:学年论文(Ⅰ)论文题目:宏观调控中的经济偏差—行为经济学发展综述姓名:涂亚运学号:1007810234成绩:任课教师评语:签名:年月日宏观调控中的经济偏差—行为经济学发展综述学号:1007810234姓名:涂亚运第三学期学年论文摘要:西方经济学体系中有一个最核心,最基本的假设—“经济人”假设。即人具有绝对理性,永远以追求自身合理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可以说,西方经济学中绝大部分原理和公式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传统经济学假定“经济人”有着极大的理性和自由的意志总是在可能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私利,因而也总是追求效率的。但当我们把当代人本经济思想应用到人类市场行为的研究中,却发现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有时甚至缺乏说服力。我们原本是很不理性的生物,既受当代文明发展出来的逻辑和有意识的理性的驱动,也受人类数十万年进化而来的潜意识情绪所驱动,而有时后者的影响会更大。所以,本文主要通过对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发展,现状研究以及未来研究领域的综述,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宏观调控与微观行为人之间的偏差,同时能改进政府的经济政策,更多的关注人性化领域。关键词:宏观调控,心理学,行为人,有限理性引言:宏观和微观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微观所研究的行为人构成了宏观的国民主体。自从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理论被广泛应用后,经济学家们和政客们大多数都奉行政府干涉来调节经济衰退和过热。然而近年以来,宏观调控理论在越来越多的情境下被认为是不准确的。其实如果追本溯源,宏观调控的一系列理论实际上是基于最基本的人性假设,依然是从微观推向宏观。所以如果想更完善地推行经济政策,对微观行为人的心理研究是基础。而行为经济学就是结合了心理学、实验学、统计学、运筹学等诸多学科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心理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一、行为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行为经济学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支,其形成的历史也已源远流长。早在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他就曾经对“风险厌恶”这一行为经济学专有名词做过描述:当我们从较好的处境落到一个较差的处境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多于从较差的处境上升到一个较好的处境所感受到的快乐。此外,亚当·斯密还给出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衡量尺度:一方面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可以买到一定量商品的活劳动量。后者现已证明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可略去不提。而前者亚当·斯密认为能完美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但衡量起来极为困难。“除非采用相同的劳动强度,相同的劳动技术熟练程度,相同的劳动环境等一切相同的劳动条件,这就等于把人当成一台极为精密,毫无差错的机器,还需要对人们的消费心理有极为深入的研究”。再往后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工业化范围的扩大,手工作坊被大规模工厂取代。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雇工,一部分农场主、地主积累资本成了雇主,资本主义萌芽诞生。这一时期,如何提高工厂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成了所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关注的课题。这时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兴的行为经济学家就这一问题各执一词。1.古典经济学诞生了三位杰出的管理学代表:“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行政组织理论之父”韦伯。其中泰勒致力于研究劳动分工和技术创新,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工时赏罚制度,在当时十分先进有效;法约尔和韦伯则分别在管理原则与职能以及组织分层和权力方面贡献突出。三位管理学之父均以“经济人”为假设前提,忽视或是不重视工人个体的作用。2.著名的霍桑试验(于1924—1932年间完成),第一次揭示了在组织的功能以及组织如何实现目标方面人的行为因素所起的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社会人,士气,非正式组织等一系列全新的概念。此后,行为科学理论渐渐成型,一些重要的理论如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X-Y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继被提出、证实和应用在这一时期,尽管行为科学理论不断完善,遍地开花,但由于始终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策略,所以未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较大影响,大多数当权者依然沿袭了泰勒等人的管理思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有关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曾经沉寂过一段时间。自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后,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十分重视心理学因素,尤其关注人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比如动物精神、消费和储蓄动机等。他多次用心理倾向(例如消费)和非理性(例如股票市场投机)来批评市场失灵。凯恩斯的主要观点是:就业问题是一个有效的经济市场所要努力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对有效需求理论的分析,说明了有效需求对社会总产出和总就业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