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教师).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1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七章(教师).ppt

第七章(教师).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七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诞生二、课程的类型根据课程分类的不同维度,有不同类型的划分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区分,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2)相关课程的综合:将两门或更多的分科课程根据内容上的相关联系起来。但仍然采取分科教学的形式。如理综,文综。(融合课程):比关联课程综合程度更进一步,不仅加强两门以上学科的联系,而且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如《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3)一体化课程(广域课程):将原有的分科全部取消,把内容按照新的逻辑重新建立、重新组织,使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如,社会研究课、语言艺术课、创造艺术课有利于学生概要掌握科技文化常识,开拓视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表象。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教材编写难度大,二是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困难。(三)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3、校本课程:又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主体是教师。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与特色。(五)从课程表现形式或对学生影响方式的不同,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明确、实现编制的课程。2、隐性课程(没有统一的定义)理解: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物质情境(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三、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体系、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应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课程结构应包括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应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应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四、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课程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1、课程的个人本位论(强调课程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个体是课程的出发点,而且是课程的落脚点;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为基础来编制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应以谋求个人最大发展的需要及可能;学生对课程的直接兴趣试学生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而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代表人物:卢梭、杜威、罗杰斯2、社会本位课程观(根据全社会的利益和进步考虑课程)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课程应有教育者按社会的需要来决定;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代表人物:凯兴斯泰纳、布莱梅尔德、弗莱雷对于两者的关系的认识:必须将两者尽可能统一起来,但对于它们的统一性必须放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我国长期以来都是社会本位的思想占据上风,今天的课程改革,主要应当强化个人本位课程的观念,以使课程及教学尽可能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二)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个人直接或亲自认识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或前人的认识经验。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书本知识。对间接经验或书本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条捷径。学生如何掌握间接经验?强调的是以间接认识的方式来掌握间接经验。——双重间接性的学习优点:有助于提高接受知识的效率。局限性(明显):(1)妨碍学生认识的完整性。人类认识事物的完整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双重间接性的学习只是截取了认识这个中间环节,对于认识起点和终点的实践活动被舍弃,因此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不完整的。(2)导致学生缺乏内在的认识动机和认识完成后的满足感。学生要学习什么,早由课程计划和教师预先确定。使学生的认识动机是外在的,难以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认识完成后的满足感。(3)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难以内化所学习的内容,对间接经验掌握得快,遗忘得也快。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现成的知识,就只好在重复练习和“题海战术”上大做文章,结果造成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