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新型教师角色.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文课堂呼唤新型教师角色.doc

语文课堂呼唤新型教师角色.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课堂呼唤新型教师角色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观念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要转变,语文课堂更是如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于用“较高的标准”对学生作“严格要求”,强求学生接受教师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许多循规蹈矩的“听话”学生。可是,现今社会需要的是有魄力、敢表现的创新型人才。因而,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已经是语文课堂的必需。那么,什么样的角色更有利于学生热情、主动地学习语文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自己定位。平等亲和型的语文教师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乐园。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还要不断激发并展示自己的亲和力。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地催开学生智慧的花朵。1.在讨论教学中展开教师的亲和力大凡有点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可以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地演讲,习惯于滔滔不绝地对课文做细致分析,如果这样就忽略了“听众”的感受,学生愿意听吗?他们能听得进吗?这种教学方式到底有多大收效,恐怕还得打个问号。与其吃力不讨好,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让“讨论教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教师不妨“偷偷懒”,走下讲台听听学生怎么“说”课文,和颜悦色地作一些指点,也许更易于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前不久,听了一位优秀教师的研究课,教的是《散步》,这位女教师在整个课堂里没有板着面孔自以为是地作一句分析,而是让学生们自己走进文本,体味文中醉人的亲情,她则面带微笑地一步一步地引领着学生,领会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生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轻松氛围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女教师的亲和力让听课的师生们如沐春风。2.“平等对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心理的距离“演讲式”教学会给学生以居高临下的感觉,无形中让学生拉开了与教师的距离。作为语言类学科,如果缺少言语上的交流沟通,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该建立起与学生民主的人际关系,在语文课堂上共同平等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主人公对话,让学生不再仰视教师,从而拉近师生距离,使教学更有效果。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有表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起认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对于小说主题的讨论也绝非老师说了算,同学们可以各执己见,老师也说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与莫泊桑对话,认识当时法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和谐的课堂其乐融融,学生思维也活跃起来,自然有助于对作品内涵的认识与挖掘。民主引导型的语文教师民主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感与幸福感。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然也少不了让民主思想绽放光辉。1.在“互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民主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笔者常常与学生集体批改作文,教师给学生的作文精心地下评语,与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将每个学生变成“互动式”参与者;有时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文章,师生一起评论、修改,实现学生由局外“看客”到当局“演员”的角色转换。在课堂上,遇到合适的文章,笔者便让学生成组地参与文章角色朗读或者课本剧表演,凡教室里的学生,都有可能表现自己,教师眼中绝没有“差生”的概念,成绩再次也可以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成员。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认知、解读文本,将会有巨大作用。而在此过程里,教师的民主形象,也就在学生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这样的教师,学生能不喜爱吗?2.“全面交流”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方法适时且适当引导,让每一个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者,而不再搞精英教学。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不能厚此薄彼,尤其对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多加引导,多给鼓励,切实地帮助他们。记得笔者在教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考虑到鲁迅文章的深度,直接解读不易于同学们接受,又想到一味的教师讲析会让语文课了然无趣,于是决定先让大家了解驳论文一般的流程——树靶子、驳谬论、得结论,然后发动全班同学分组交流合作,每组给文章列出内容提纲来。全班同学,不分成绩高低,都带着任务纷纷忙起来,教师不发表看法,在各组适当引导。很快,一份份提纲送到讲台上,看到一些后进生兴奋地高举着“成果”冲老师开心地笑时,哪个老师也会为之欣慰,谁能忍住不夸他们几句呢?当然,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