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复习导学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KB 金币:14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角的复习导学案.doc

角的复习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4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八章《角》的复习【复习目标】1、能说出角、角平分线、余角、补角、对顶角、垂直的定义。会表示角、垂线,会比较角的大小,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2、能运用对顶角、垂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和说理。3、结合计算说理体会数形结合,方程转化,分类思想,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复习重点】角平分线、余角、补角概念的应用,对顶角、垂线性质的应用。【复习难点】上述性质的应用。【学具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小黑板【学法指导】体验、交流、反思、总结。【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1)(3)构成角。表示角的方法有:(2)(4)的角,那么OC=和。。2、如图,如果射线OC把∠AOB分成两个叫∠AOB的平分线。这时,3、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有4、如果∠α与∠β满足=,那么∠α与∠β互余。如果∠α与∠β满足,同角的补角。。,那么∠α与∠β互补。等角的余角5、两条直线相交构成6、经过一点有的所有线段中对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是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连结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上各点最短。,叫做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7、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二、典型例题知识点一:利用余、补角的概念性质解题例1、如图,点O是直线AB上的点,OC平分∠AOB,∠DOE=90.(1)写出∠COD的余角;(2)∠AOD和∠COE相等吗?为什么?(3)写出∠COD的补角。AOBDCE0知识点二:灵活应用角平分线、垂直、对顶角的定义求角的度数例2、如图,已知直线AB和CD相交于O点,∠COE是直角,OF平分∠AOE,∠COF?34?,求∠BOD的度数。知识点三:利用垂线的性质解题、作图例3、一条笔直的小河同侧有两个村A、B,AB之间已铺设了一条输水管道,现在要由小河向A、B两个村要引水,水经过管道AB,请你作出引水点C,使铺设的管道最省。总结:用三、数学思想方法专题一方程思想(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组)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组)来解决这个问题。)例1、点O在直线AB上,OC为射射线,∠1比∠2的3倍少10°,求∠1与∠2的度数。C2的性质确定点C是解决此题的关键。1AOB专题二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例2、如图:已知,AB和CD都是直线,EO⊥AB,∠3=∠FOD,∠1=27°20′,求∠2、∠3.C1A3F(例2)D2OBE四、课堂检测1、在4倍的放大镜下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大小(A.扩大了2倍C.缩小了4倍B.扩大了4倍D.不扩大也不缩小ACF23)ED12、如图(1),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中不正确的是〔A、∠2=4500〕O(1)BB、∠1=∠30C、∠AOD与∠1互为补角D、∠1的余角等于7530′3、已知如图(2),(1)试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1就是∠2就是,∠3就是,∠4就是。,(2)图中共有大写字母表示的角有个角(除去平角),其中可以用一个个.;。.(2)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图(2)4、(1)24°30′36″=(2)180°-79°19′=5、(1)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2倍多10°,则这个角是0。06、已知∠AOB=80,∠AOC=30,则∠COB=O1A2O图(3)3ABD图(4)。BC7、如图(3),AB是街道,点O表示一家超市,点C、D是两个居民小区,设计人员不小心把∠1、∠2、∠3的度数弄丢了,身边没有量角器,只知道∠1-∠2=∠2-∠3,则∠2的度数是。8、如图(4),将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则∠AOC+∠DOB=。9、如图,A、O、B在一条直线,∠AOD:∠DOB=3:1,OC平分∠AOD,求∠BOC的度数。CDOBA10、如图,∠AOB=∠COD=15,OE是∠AOD的平分线,∠AOE=45,求∠AOC和∠BOC的度数。ABECOD00五、交流提升如图,在∠AOB内部引射线,(1)从同一顶点O处引出1条射线,则可以得到(2)从同一顶点O处引出2条射线,则可以得到(3)从同一顶点O处引出3条射线,则可以得到(4)从同一顶点O处引出n条射线,则可以得到个角;个角;个角;个角.AOB六、归纳整合CD学生回顾反思,部分学生做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补充,以完善本章所复习的知识、方法、规律1、知识结构2、主要知识点3、方法(设计者:纪台一中张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