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doc

学习传统文化反思教学行为.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传统文化,深刻反思忏悔偏见和误会源自狂妄、无知和狭隘。我真实地感受这句话的正确。一套名为《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现在在我看来就是一剂治病救人的良药,而在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颇不以为然,我心里那种根深蒂固的所谓“批判的态度”使我变得狂妄和无知。当我转变观念,深刻反思后,我发现这套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光盘,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杀人、卖淫、嫖娼、吸毒、偷盗、找情人、堕胎、收红包、卖假货、忤逆父母……凡是能想到的罪恶,在一场场汇报,一次次忏悔中都可以看到,我深为义工老师们真心忏悔的勇气而感动。古人说,知耻近乎勇,这些老师们的现身说法、勇敢剖析真的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其难以做到的程度不亚于面对屠刀和枪口的勇士。想想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忏悔和反思呢?你对传统文化究竟了解多少?就敢狂妄地去曲解,去批判。你曾经对《学记》中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智。”进行过质疑,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其”指的就是“善教者”,其实是吗?未必是,它完全可以理解为“听者”和“学者”——因为善教者的启发,使学习的人随着自己的志向来学习。一知半解,断章取义,自以为是,狂妄自大,这是我对你从前的评价。再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方式。刚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曾经体罚过学生,现在想起来真是有罪过,我深深为此感到羞耻。记得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到有老师采访于永正老师,他问于老师有没有体罚过学生,于老师很坦然地说体罚过,然后就忏悔。于老师是小语界的名人,这样的忏悔并无损于他的形象,相反,还赢得了尊重。还有让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从中得回扣的“恶”,这种“恶”大概就是潜规则吧。明明知道不对,很多人却都做过,如果你不做,反而不正常,对于这种“恶”,很早我就忏悔过,但我一直没有断“恶”,我只能以给学生发奖品的方式使我的心灵得到平静。这样话,在我心里憋了很久,今天才说出来,这样的话,会让很多人看到,任你嘲笑,任你不齿。我的脸面比那些在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的那些老师们的脸面还重要吗?其实《弟子规》早就教育我们“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对于不好的事情,为什么很多人会见怪不怪,麻木不仁,过而不改,错上加错呢?我想其根源在于没有“发耻心”,不知耻,就不会反省,不会忏悔,不会改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及早地断恶修善,你必定成为一个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再来反思一下现在学校的行为。唯分数,唯名次,唯升学率,唯名校,更快,更高,更强,这哪里是学校,分明是竞技赛场。在这个本该是教育人、尊重人的地方,却常常上演着违背人性、违背天理的事情。就拿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各种各样的惩罚来说吧,当一个老师用罚抄课文N遍的方式惩罚学生的时候,当他(或她)用诛连的方式(一人犯错全组全班受罚)显示他(或她)的专制、残暴、无能时,他(或她)可曾想过“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样的话,他(或她)可曾想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话。对!这正是《弟子规》和《论语》中的教导。陈大惠老师说,圣贤教育在中国已经断掉了半个多世纪,也就是说,已经至少两代人已经没有接受过圣贤教育。这当然包括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没有受过做人的教育,长大后,他站在讲台上,又怎么教育下一代人做人的道理。孔门四科中,德行排第一,其次是言语、政事,最后才是文学。《弟子规》中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里力行的就是德行。所谓文学、学文,在现代社会中就是指的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和技能。有人说学校里不是有品德课吗?是有的,但实际的情况是书本和实际相脱节,这个我们只需回想一下品德课老师是怎么上的和这门课在各科中的低位就明白了。导致学校教育出现诸多弊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人把它归罪于考试制度和评价制度,包括我在内,以前也是这样想的,想的多是从外部,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而缺少内省与反思。当我们的学生浮躁不学习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爱学习吗?当学生的课外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问一问自己——学校布置给自己的任务,我好好完成了吗?我的业余时间荒废了吗?当我们抱怨学生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时候,问一问自己——我有没有过错?有没有缺点?“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说的这段话用现代化说就是“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智慧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斯言善哉!“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古代医学家裴一中的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每一个老师的座右铭。这段话中的“仙”和“佛”绝非神话中的仙和佛,而是指真正觉悟的人,是人修行所达到的一种高境界。佛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