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评定ppt课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01 大小:35.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肌力评定ppt课件.ppt

肌力评定ppt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肌力评定一、概述2.拮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群称为拮抗肌。例如,在做手持哑铃屈肘动作时,肱三头肌和肘肌是肱二头肌和肱肌的拮抗肌。3.固定肌:是固定原动肌起点或近端肌肉附着的骨骼肌。它们可使原动肌工作更有效。例如:止于肩胛骨的肌收缩,固定该骨有利于三角肌作用于肩关节。4.协同肌:是配合原动肌,随原动肌一同收缩产生相同功能的肌或随原动肌收缩,起着限制原动肌产生不必要的运动的肌。例如,做燕式练习时,肩胛提肌、菱形肌可以抵消斜方肌使肩胛骨上旋的作用,这时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即是斜方肌的协同肌。(三)肌肉收缩类型1.等长收缩:(1)定义:肌肉收缩时,肌肉起止点间的距离不变,即肌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也不发生关节运动,但肌张力明显增高。(2)作用:维持特定体位和姿势。2.等张收缩:(1)定义: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运动。(2)分类:a)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缩短,称为向心性收缩。b)离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起点与止点之间距离逐渐加大,主要作用使动作的快慢或肢体落下的速度得到控制,称为离心性收缩。(3)肌肉收缩运动形式区别:(四)影响肌力的因素1.肌肉的发达程度2.肌肉的初长度3.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的募集4.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协调性5.杠杆效率(五)肌肉收缩特性1.肌力:2.爆发力:肌力与运动速度的积3.耐力:是通过维持较长时间的肌力所表示的肌肉做功能力,其中包括局部肌肉耐力和自身耐力。二、肌力检查2.徒手肌力评价方法(1)评级依据a)外加阻力的大小。根据不同的运动模式和解剖部位施加不同的阻力。以“较大”阻力和“较轻”阻力分别定为五级和四级。b)重力作用。能克服肢体重力的影响,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者定为三级。解除肢体重力的影响,能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或克服肢体重力的影响,仅能完成部分活动范围的运动者为二级。c)有无肌肉或肌腱的收缩。可触及到收缩但无关节活动者为一级,无收缩者为零级。(2)评级标准在以上基本分级基础上,通常还附加一个“加号”或“减号”来表示其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或稍弱,以补充分级不足。(3)注意事项1.检查前应向患者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患者仍不够明白,给与必要的示范,已取得患者的配合。2.熟练掌握肌力检查的方法和技巧,根据患者全身的功能状况、关节活动的质量、关节有无异常的病理形态以及患者的配合意识,按照检查的基本原则,确定肌力检查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检查体位和姿势。3.减少肌力检查的干扰因素,患者的疼痛、疲劳、衣服过厚或过紧都会影响肌力检查的准确性。另外,还应防止其他肌肉的代偿出现的假相动作。4.检查前详细了解被检查部位的肌肉、肌腱的解剖位置。5.避免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在肌力的检查中长时间的等长收缩会引起患者的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故对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6.充分固定肌肉附着的近端关节。三、检查方法运动范围:颈椎伸直后再稍向前方屈曲。检查方法:体位:仰卧位。手法:固定胸廓下部,肩部放松。令其完成颈椎屈曲运动。检查者在前额部施加抵抗。(两侧胸锁乳突肌不对称者,使其头部向侧方旋转,完成屈颈动作,抵抗施于耳部)。评级:5级与4级能对抗前额部较大的阻力,完成颈椎屈曲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者为五级;仅能对抗轻度阻力,完成以上动作者为四级。3级与2级能克服重力的影响同,完成颈椎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为三级。部分完成者为二级。1级与0级完成屈颈动作时,仅能触及到胸锁乳突肌的收缩为一级,触不到收缩者为零级。辅助肌:多裂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肩胛提肌。运动范围:头与躯干背部肌群接触。检查方法:体位:俯卧位。手法:一手固定上胸廓及肩胛骨,另一手置于被检者的后头部,向下方施加阻力。评级:5级与4级能对抗施于头部的阻力,完成颈椎后伸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者为五级。仅能对抗轻度阻力,完成以上动作者为四级。3级与2级能克服重力的影响同,完成颈椎后伸的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为三级。部分完成者为二级。1级与0级检查者用手支撑被检者头部,令其完成后伸动作,另一手触摸第7颈椎与枕骨间的肌群。有收缩者为一级,无收缩者为零级。3.躯干前屈主要动作肌:腹直肌辅助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运动范围:仰卧位,肩胛骨能离开台面。检查方法:体位:仰卧位。手法:固定双侧下肢。评级:5级被检者双手交叉置于脑后,尽力前屈抬起胸廓,双肩均可完全离开台面五级。4级双侧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令其尽力抬起上身,双肩均可完全离开台面为四级3级双侧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令其尽力抬起上身,只能达到双侧肩胛骨上缘离开台面,肩胛骨下角仍着台面者为三级。2级双侧上肢置于躯干两侧,令其颈椎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