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4.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钢铁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钢铁冶金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课题:根据湘潭地区条件,设计一个年产180万吨钢全连铸转炉炼铁车间系部:材料与冶金工程系专业:冶金技术学号:04012209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07年6月8日材料与冶金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根据湘潭地区条件,设计一个年产量为180万吨钢的全连铸转炉炼钢车间一、设计(论文)具体内容1、设计说明书(1)绪言(2)产品方案及工艺流程的确定(3)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4)车间炉子座数及容量的确定,炉型尺寸计算(5)氧枪设计(6)转炉车间设计1)确定基本方案2)车间设计选择及布置3)主厂房各踌间尺寸的确定2、绘图(1)氧松结构图(2)转炉车间横断而图(3)转炉平面布置图平衡计算原始数据(05F钢)项目化学成分/%温度/℃CSiMnPS铁水4.00.50.40.0400.101300钢水(终点)0.0500.200.020.0131680二、设计进程第1周——第4周:布置任务、查阅资料、讲课、设计概述、产品方案及金属平衡。第4周——第5周:物料平衡及热平衡计算。第5周——第6周:转炉炉型设计及转炉设备。第6周——第7周:转炉供氧及氧松设计、车间工艺流程和说明。第7周——第8周:冶炼车间组成及车间布置。第8周——第9周:连铸车间设计。第9周——第10周:车间设计操作规程。第10周——第14周:绘图。第15周:答辩。三、设计要求说明书按规定格式用A4纸打印,要求计算层次分明,结果正确,语言简练,图表清晰。严格按照机械制图或建筑制图规范绘制。指导教师贺道中教研室主任转炉炼钢毕业设计任务书设计课题:根据娄底地区条件,设计一个年产量为180万吨钢的全连铸转炉炼钢车间。具体任务及要求如下:一、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内容(1)序言(2)产品方案及工艺流程的确定(3)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4)车间炉座数及容量的确定;炉型尺寸计算(5)转炉车间设计;①确定基本方案②车间设备选择及布置③厂房各跨间尺寸的确定④主厂房人员编制⑤吨钢成本核算2、要求:说明书统一使用电脑打印A4纸,单面双面均可,要求计算层次分明,结果准确;排版整洁,叙述简练,插图清晰,并编写目录及页码。二、绘图三张1、内容(1)转炉车间平面布置图(2)转炉车间纵断面图(3)氧枪结构图2、要求:严格按制图规范绘制平衡计算原始数据(以Q235钢为例):项目化学成分(W/%)温度(℃)CSiMnSP铁水4.00.50.40.0400.101300钢水(终点)0.0500.200.020.0131680三、专题部分四、其它要求设计时间:2007年3月8日至6月8日答辩时间:2007年6月10日至6月15日指导老师:贺道中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与冶金工程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阅表系部冶金工程系专业冶金技术班级冶金0422姓名***题目180万吨钢全连铸转炉炼铁车间指导老师评语指导老师:年月日评定等级答辩委员会成员教研室审核意见教研室主任:年月日前言转炉是钢铁冶金的主体设备之一。当前,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价值观和环保法规对转炉的设计与操作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能否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和最小程度的污染,而且还要经济有效,及其生存与发展可能性等问题。高效率、高质量、高寿命、低能耗、低污染,这是设计的目标.本次设计参考《钢铁冶金设计原理》、《现代转炉炼钢》、《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与设备》、《连续铸钢工艺及设备》、《转炉炼钢设计指导书》、《炼钢学》以及《钢铁厂设计原理》等进行设计。前后进行了资料收集、转炉的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炉型基本尺寸的确实、以及氧枪的设计计算与数据处理,依据能量守恒定律进行验算修订等。说明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前言、设计概述、产品方案及金属平衡、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转炉炉型设计及转炉设备、转炉供氧及氧枪设计、车间工艺流程和说明、冶炼车间组成及布置、连铸车间、转炉车间技术操作规程、参考文献、结束语。由于编者时间和水平有限,本设计过程中肯定涉及到不少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为谢。设计者:***2007年6月8日目录1设计概述1.1设计依据……………………………………………………………………………11.2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11.3厂址及建厂条件论证………………………………………………………………11.4本设计主要采用的新技术………………………………………………………12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