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2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pdf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十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体悟要深入,归纳要全面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2021·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考情调研】近几年的高频考查角度,多基于对诗句意思的正确理解,特别是诗人自谦、自嘲、戏谑或使用典故的诗句,常被用来作为命题点。主观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诗人的观点态度。易错角度1执着文字,胶柱鼓瑟失误诊断:忽略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及表现技巧,仅拘泥于表面的句法结构和有迹象的文字,结果或坐实当真,或株守字义,错解了真实意图,抛荒了弦外之音。示例分析:1.“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把陶渊明和诸葛亮都比为友人陈亮,来说明陈亮的文才武略,若从表面句法结构来看,则让人生疑:陶渊明怎么会酷似诸葛亮呢?2.“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一旦将“梅花”这种以通感方式形象化了的非客观存在的物象坐实当真,如同落梅花片一般飘满关山的笛声与雪景明月构成的美妙阔远意境,也就无从体会。3.诗词中的字词,由于人们的创造性运用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除去字面意义外,往往具有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等,以“月明羌笛戍楼间”中“羌笛”一词为例,如果株守字义的话,恐怕很难想到弥漫于诗歌中的别意和乡情。李璟“菡萏香销翠叶残”,不说“荷花”不说“绿叶”,正表现对美好事物逝去的伤感。解决途径:加强对诗歌语言的跳省、比喻、倒装等“峰短云连”“语不接而意接”等特点的把握,进行空间呈像;加深对诗歌惯用的托物言志、以事喻理、以虚写实等艺术手法的理解,挖掘更为宽广深邃的心灵世界;注意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蕴,领略诗歌语言的张力。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石鼻城【注】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注】石鼻城即宝鸡东北15公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答:【技法点拨】抽象哲理“三步走”诗歌以抒情言志为主,最忌讳枯燥的、抽象的议论。古人就常将深厚的人生哲理蕴含在诗歌当中,借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和期许。如何通过诗歌来体会作品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见识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事件。诗歌哲理的抒发,必须要有附着,读懂这些场景、事件是考生体会哲理的基础。2.抽象出诗句所涉及的话题或陈述对象。所谓抽象就是从具体的总体实情中挑选出某种特性,并且抛弃其他特性,将这个特性升华为唯一的视角。如【典例1】首联抽象的话题就是“什么是变的,什么是不变的”,谈到的是对人生的理解。3.体会诗人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观点。诗人的观点态度蕴含在诗句之中,这就需要结合诗人生平、上下语境,乃至整首诗来理解。同样【典例1】首联,虽然以前战国的纷乱如今变得天下太平,但是在路上赶路的游子自古以来都是行色匆匆的(自不闲)。这句话所表达的诗人的观点就是:一切都有定数。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题老学庵壁【注】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