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随笔数学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在反复练习后,学生解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理解题目和思考能力反而下降了。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这是怎们回事呢?细细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之一:教师强调解题方法的“最优化”时,缩短了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例:学校要对一间长8米,宽5米,高3米的教室的四周和顶面进行粉刷(门和窗户的面积为20平方米),每平方米用油漆0.25千克,40千克的油漆够用吗?学生中出现3种方法:(8×5+8×3+5×3)×2×0.25;〔(8×5+8×3+5×3)×2-8×5―20〕×0.25;〔8×5+8×3×2+5×3×2-20〕×0.25;显然前一种是错误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学生没有真正联系表面积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而盲目的求六个面的总面积。第2种方法比较复杂;其实最后一种方法更为简便,更实用。由此可见,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的方法想起,在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法,从而达到认识上的“最优化”。原因之二:教师在强调解题方法的“绝对化”时,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例:如图,正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求圆的面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会先求出圆的半径,在通过半径求圆的面积,其实这样不行,因为圆的半径无法求出,所以面积无法计算。其实,这道题不求半径,同样能求面积。因为从图中看出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圆半径的平方就是正方形的面积6平方厘米,即:圆的面积=3.14×6=18.84(平方厘米)。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知不觉的用了“必须”这样的限定,使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在“多样”。教师无意的“绝对化”,封闭了学生开放的解题思路,阻碍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原因之三:教师在强调解题方法的“类型化”时,阻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最近有这样2道题:(1)一堆煤共3/4吨,用了一段时间后还剩2/5,还剩多少吨?(2)一堆煤共3/4吨,用了2/5吨,还剩多少吨?第(1)题是最近学习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平时教学时经常分析这一类题的数量特征,总结解题方法,再进行类似的练习。学生已经习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不去思考问题的实际意义。因此,学生往往会把第(2)题也解成3/4×2/5=3/10(吨)所以,教师过分强调题方法的“类型化”,会阻碍学生数学理解和思维能力发展。所以,教师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使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马站小学焦振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