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学月教师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三学月教师版.doc

第三学月教师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四川省北川中学2013春季第三学月教学质量检测高2011级政治试卷命题人:雷剑审题人:陈钰杨敏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四川省北川中学2013春季第三学月教学质量检测高2011级政治试卷命题人:雷剑审题人:陈钰杨敏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完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由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下列观点中,违背这一根本思想的一组是()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②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③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④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⑤存在即被感知⑥物是观念的集合A.①③④B.②④⑥C.②③⑤D.②⑤⑥3.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有()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对象归根到底是物质世界,精神和思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庄子《大宗师》:“夫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与这一思想不相符合的观点是()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道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C.绝对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D.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5.某学校贴吧中流行着一句话“上学时,铃声是紧迫的;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A.真理是有条件的B.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C.正确的意识对个人活动具有决定作用D.价值观是在个人主观选择基础上形成的6.从哲学的角度,下列说法与漫画《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便无笼》寓意一致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D.若在理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7.公孙龙有一篇谈论石头属性的哲学论文《坚白论》。在文中他辩言,对于一块白色而坚硬的石头,人化可以看得到“白”,但看不到“坚”;可以摸得到“坚”,但摸不到“白”。“白”不一定是石头的“白”,“坚”也不一定是石头的“坚”。故“白”与“坚”都是可以独立于所有白色坚硬的东西而存在的。这一观点是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形而上学的观点④辩证的观点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王夫之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主要是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以下说法中最可能是他说的是:()A.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D.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9.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亚洲有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但现代人如何在亚洲大陆出现,他们又是如何进化的,科学界对此还知之甚少,因此,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2012年3月,中澳科学家在云南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马鹿洞人”。专家认为,“马鹿洞人”可能代表东亚地区一种未知的已灭绝的古代人群,目前正在进行确认。这说明()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④实践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11.德国思想家莱辛说:“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掌握真理,决定人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不同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12.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自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从哲学的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①没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③否认了事物是普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