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地理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ppt
上传人:海昌****姐淑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2.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17高考地理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第1部分 专题五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专题5.ppt

2017高考地理二轮(通用版)复习课件:第1部分专题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5.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7考点解读1.理解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中的有关内容。2.把握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图对比理解,记忆有规律性分布的自然带。了解地域分异原理在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2年考情回顾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偶有综合题。命题方向主要有:(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作用、影响;(2)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生态问题的形成、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如下表所示:1.(2016·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A.蒸发B.下渗C.蒸腾D.地下径流解析:第(1)题,森林火灾使森林面积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降水下渗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增多,所以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第6年植被增加,流量峰值变小,河流含沙量变小。第(2)题,一年中的降水量与另一年的降水量相差不大,图中径流差异主要是森林减少,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所致。(1)题干中“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相同降雨”“流量过程线图”;图示中“横轴”是小时(时间),纵轴为流量。(2)根据图文信息可推断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植被覆盖率降低,缺乏植被涵养水源,因此河流径流量大;森林火灾后第6年植被有一定恢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在恢复。【变式考法】在上述题1中,关于河流流量,说法正确的是()A.第6年的河流枯水期流量增大B.第1年的流量峰值小C.第6年的径流量年变化增大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年变化增大2.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某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水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1)有关该地区近几十年来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D.河流含沙量增加(2)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大②水库面积增大③经济林面积增大④灌溉面积增大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和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波峰降低,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上升,植被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提高。第(2)题,经济林面积增大和水库面积增大共同使该河雨后流量和含沙量曲线趋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某一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高考对该题型的考查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命题方向主要有:(1)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2)地域分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点拨:(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3.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海拔,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