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有效课堂之我见.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建构有效课堂之我见.doc

建构有效课堂之我见.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构有效课堂之我见有效教学所确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精要的、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发展可能的。教学设计时,应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及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为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为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教学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根据他们的自身年龄特点,应调整相对应教学策略。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识字、写字”;到了三、四年级则偏向于“解词、读句”;而学至五、六年级时,则以“感悟、体会、拓展”为教学重点了。例如,三年级上册《老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中,既明确了三年级的学龄段,就应确定以“解词、读句”为重点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要突出这一主要特点:在课文中,为了实现老北京春节的“热闹”,重点描绘了除夕、大年初一、元宵节三个时段的热闹,但各个热闹又有不同的“热闹状态”。怎样突出呢?千万不能像一、二年级时抓字词来逐个理解,也不可能像五、六年级直接抛出问题自我思考,根据三年级的学生知识能力的特点(都能自主识字,并有自己的一套识字方法),他们需要的是从“字词、句”到“段落”的学习过程。这时就可以采用段落整体学习法:勾画中心句(此时渗透“段落是由句构成的初步概念”),并让孩子们明白,这段中的其它句子,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句来写的,突出中心句的地位,明确句与段的关系,从而达到由词句到段落的过渡。根据文本特点,在整合中取舍教材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让教学环节简化一点,扬长避短,突出重点。还是以三年级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为例。文章的中心是“热闹”,但文中也处处都是“热闹”。但哪些“热闹”只需一带而过呢?哪些“热闹”才能让学生驻足品味?值得我们细细思量。对孩子而言,其实就是抓文章的重点,抓他们觉得“有意思的,能突出表达的,值得思考、回味的”作为我们教学中的重点,才算是“教给孩子们需要的”,也是有效地整合取舍教材,理清教学思路,整体把握文本的有效之路。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都是重点,但第五自然段的“热闹”明显弱化与其他两个段落。第四、六自然段才是“热闹”最为突出的,但在教学中又不能把对四、六自然段的解读均衡用力,必须进行“再整合,再取舍”的过程。第四自然段重在于突出细细地读、品味其中词语的乐趣,而第六自然段则重在抓灯的热闹,并由此进行“学句式,练拓展”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既不会因平均用力而显得教学平淡,又能使多个重点独树一帜,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其效果可想而知。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其知识和能力是有差别的,应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效地设计教学模式。就三年级学生而言,学生不适合大范围讨论,这和他们自身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有关;也不适合像一、二年级一样,一字一句地跟着老师学。如果真这样做了,课堂看似热闹,其实没有实效。这样的教学既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又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于是我们在设计时不但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而且要考虑学生现在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得到怎样的能力。也就是说,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才能更有效地给予什么样的教育。《老北京的春节》的第四自然段中,找出中心句后,该进行逐句品读。老师设计一个问题:“孩子们,你们想想,怎样读才能把这样的场境读出来?才能将这热闹的味道读出来?”我们知道老师范读,就已经可以读出这样的味道。但这仅仅是老师的,学生自己没有感受。若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品味,那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真正的,他自己的学习。如:“家家都在做年菜,到处都能闻到菜的香味。”突出让学生品味“家家”“到处”。怎样问呢?师:孩子们,谁在赶做年菜呀?提问有指向性,强调“家家”生:家家都在赶做年菜。师:你读出了什么?(理解“家家”的含义)生:很多家师:你能读一读吗?师:你闻到了什么?在哪儿闻到的?(指向“到处”)师:“到处”是哪儿呢?(理解“到处”,体会年的味道浓)生:每个地方,随便哪儿都是师: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吗?(突出“家家”“到处”的意境)这样抓词,理解、思考、品味的地读,比老师直接范读、学生跟读要来的更有价值。在本段后面的句子中,突出关键词“漂亮”“通宵”“彻夜不绝”“赶”“亲切”“守岁”的甜蜜。这样层层解析、好句品味,深层次地去感受“热闹”。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特点,又落实段落与句子的关系,让课堂更具实效性。一堂有效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教者认真思考。让自己的课堂别再遗憾下去。教育之路还很长、很长,我们有责任把课堂还给快乐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