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代表人物-佛瑞勒PauloFreire佛瑞勒「教育是一種政治行動」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但被壓迫迫的民眾無法參與政治,因此需要透過教育的實踐來改變壓迫的狀態。教育的政治性在於教育本身即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社會改造與人民解放行動。受壓迫者所接受的教育視為統治階級塑造意識型態的工作,例如台灣早期的國語文教育即是如此。代表人物-李歐塔1.生平→出生於(1924-1998)法國凡爾賽→畢業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兼為哲學家及文理論家2.歷史→50年代畢業後,前往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的高中任教哲學,大力支持獨立運動,不認同共產主義政權,與他人創辦雜誌《社會主義或野蠻》→60年代後,回到巴黎,先後任教於巴黎大學南泰爾分校第八校區。他特別強調,知識份子應該要介入抗爭的精神。3.著作《現象學》(1954)《論述、圖像》(1971)《漂流思想》(1973)《後現代狀況》(Thepostmoderncondition,1979)這樣的觀念在教育相關方面的議題有…如何落實?代表人物-傅柯1.生平:米歇爾·傅柯(MichelFoucault,1926年-1984年)出生於法國普瓦捷畢業於高等師範學校2.經歷:傅柯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在1950年至1953年間是法國共產黨員。1950年傅柯畢業後在師範大學教書,從1954年到1970年他在烏普薩拉大學、在波蘭華沙和在德國漢堡大學充當文化代表。此後他到法國克萊蒙費朗第一大學教哲學。傅柯先在水牛城大學,後來在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書。傅柯在舊金山的同性戀社群中,在BDSM社群中的活動使他染上了愛滋病,1984年逝世於巴黎。3.著作:《瘋顛與文明》(1961年)、《臨床醫學的誕生》(1963年)、《詞與物》(1966年)、《知識考古學》(1969年)、《規訓與懲罰》(1975年)、《性史》一共分三卷(本計劃六卷),(1976年、1984年)代表人物-德希達雅克·德希達(JacquesDerrida)他是在自由創造的遊戲中不斷創造的思想家;他也是在各個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性格和不同研究主題的人物。德希達所提出的「解構」(decontction)策略,在七○年代後的後現代主義批判西方傳統文化和思想的創造活動中,具有決定性的指導意義。基本精神,就是顛覆傳統西方理論和各種方法論,同樣也顛覆一切靠語言規則建構起來的邏輯體系。「解構」是與正常的語言概念完全不同的表達策略,是一種實踐活動,是具有不斷自我創造精神的創作活動本身。德希達的「解構」,其目的是為了顛覆傳統形上學,其目標並不是要達到同一性,也不是追求明確性和清晰性,而是為了建構模糊的、無中心的非結構。事實上,哲學是會影響社會,不論是在文學、教育(如李歐塔)、藝術或設計中。解構僅僅是策略而不是理論代表人物-RichardRorty生平1931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46年和1952年先後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哲學學士、哲學碩士學位,1956年於耶魯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2007年6月8日辭世著作1979年之著作:《哲學和自然之鏡》-反映他了的思想,批判傳統形上學與知識論所預設的基礎主義、本質主義與真理符應觀。1989年《偶然、反諷與團結》-以新實用主義為出發點,思考自由主義烏托邦的建構過程,以及在傳統準則消解之後,公領域與私領域如何維持彼此互不侵犯而又能自由運作之相關問題。這樣的觀念在教育相關方面的議題有…如何落實?問題與討論問題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