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全本教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81 大小:1.6M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全本教案.doc

[语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全本教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单元1《文言文两则》六年级语文组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第1-3页集体教研时间2月3日主备人:使用人:备课组审核:学校审核: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辅导对象:A1辅导措施及小组策略:重点提问、重点指导、重点评价、课堂作业面批。滚雪球,循环写,循环说,循环背。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指导一、专家小组学习指导:1.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试着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完成《基础训练》、《配套练习》上的所有预习题目。4、老师组织专家小组研究确定本课题重点核心问题:文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下棋的?他们最终学的怎样?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用笔画出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二、全体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试着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词语做个记号,再借助工具书查一查或和同桌讨论讨论。2、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圈出文中的生字及重点词语并能正确的熟读生字。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4、完成《基础训练》的自学提示上的题。4、小组交流:文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下棋的?他们最终学的怎样?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用笔画出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三、专家小组指导检查全体预习1、听写生字词,检查各个小组课文朗读,指导其他组进行预习,争取组组过关。2、个人研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专家小组指导疑难问题。4、专家小组指导其他组进行核心问题的讨论。5、小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组内互评。7、专家小组分好工,检查其他小组的预习情况,并做好记录,做好跟踪辅导,形成课堂汇报稿。汇报从生字词、课文朗读、预习题、核心问题研讨等几个方面进行。四、课堂作业设计。1、完成手中的课后题设计。(暂时没有教辅资料和作业本)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预习探究(教学参考书7页教学设计)1、我们以前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学习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2、《文言文两则》是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这节课学习第一则文言文《学弈》。3、结合注释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学弈”的意思即是学习下棋。二、合作交流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合作学习。3、思考:文中的两个学生是怎样学下棋的?他们最终学的怎样?(核心问题)小组循环写,循环说。三、品读体验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四、拓展巩固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2、指生谈。五、作业设计:课后题第一题。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朗读,背诵的要求。小组循环背诵。六、板书设计1,文言文两则一人专心致志(成功)学奕一人三心二意(失败)第三课时一、预习探究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