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4课经济大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格局?这一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垄断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国民生产总值创历史新高,许多工业部门出现高涨局面,工厂的电气化程度大大增强,一批新的电器开始进入家庭。“繁荣”的背后孕育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表现:1.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盲目扩大生产。2.人民的消费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产品销售不出去,引起产品积压。3.美国政府和资本家刺激消费,如低息贷款,分期付款。4.股票投机猖獗。1825年英国发生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美国发生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美国开始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究其根源,都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导致的,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且会周期性的爆发。聚集的人们要求银行兑现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股价暴跌,一些主要股票的市值下跌了近40%。股票的暴跌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先后有10万多家企业破产,半数银行倒闭,失业工人占全国工人的1/3以上。农业也出现危机,“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使100余万农户破产。大危机时期美国穷人居住的“胡佛小屋”经济危机使大批工人和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各城市的“贫民窟”迅速扩展,用破铁皮和木板搭建的所谓“胡佛小屋”随处可见。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人们排起长队领救济金在排队领取土豆等救济食品的人们1929年~1933年危机期间美国经济状况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三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危机的特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人数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加深。(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3)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美国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宣布实行新政德拉诺·罗斯福第32任总统颁布新政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宣传“新政”的海报罗斯福实施新政的目的、中心措施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中心措施:《国家工业复兴法》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罗斯福政府先后颁布了70多个法案,其中在农业方面有《农业调整法》、工业方面有《全国工业复兴法》《全国劳资关系法》、其他措施包括《民用工程紧急救济法》《紧急救济拨款法》《社会保障法》。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发表第一次“炉边谈话”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第一次“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使经过审核合格的银行重新开业。对“蓝鹰”标志,罗斯福曾有一番颇为生动的解释:“在战争中,在夜战的朦胧中,士兵们都在肩上戴着一个明亮的标志,便于相互识别,以免误伤自己人。根据同一原则,对于那些与全国复兴计划合作的人们,也必须随时都能互相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目的提供了一种荣誉标志,设计很简单,上面写有‘我们一定尽本分’。我要求所有同我站在一起的人,都突出地显示这一标志。这对实现我们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罗斯福第三次“炉边谈话”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使失业者重新获得工作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田纳西水利工程中的水坝建设金门大桥是公共工程中的一项,北端连接北加利福尼亚,南端连接旧金山半岛。约瑟夫·斯特劳斯设计,1933年1月5日正式开工兴建,1937年5月首次建成通车。横跨金门海峡,桥宽27.4米,桥身全长1981.2米,桥塔高227米。当时造价达3550万美元,用了10多万吨钢材。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政府优惠贷款补偿农民“新政”实施前,只有10%的乡村能用上电。到1941年,由于政府的低息贷款的投入,已有40%的乡村用上了电力。思维拓展:新政的成功实施说明了什么?经济大危机1.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8年竞选获胜演说中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让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并且即将取得成功……”。当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大动荡”的危机来临时,美国取得成功的“改变”是()A.废除黑人奴隶制度B.罗斯福新政C.杜鲁门主义D.马歇尔计划2.(2010·沈阳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