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东兴区永东小学李显平教学内容:《等量代换》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借助简洁的图示或文字使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帮助其推理。情感目标:渗透美育思想,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教学难点:能够解决等量代换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教学用具:PPT课件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4分钟))师:(出示曹冲的图片---灯片2)同学们,大家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生:知道。师:在这个故事里,曹冲是用什么方法得出了大象的体重?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用其他的方法行吗?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再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播放故事影片---灯片3)生1:他把大象赶到船上,并在船上作一个记号;再放上石头直到船沉到记号处,然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师:可是,曹冲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称象呢?生:古代没有这么大的秤,只好用这种方法,主要是因为这些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相等。师:也就是因为它们的重量相等,曹冲才可以把大象的体重等量成石头的重量。再多一块石头可以吗?为什么?生:不行,再多一块石头或者少一块石头,它们两者之间的重量就不相等了。师:是呀,只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相等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无法直接获得大象的重量时,就可以通过称石头的重量的方法来获得。这就是数学上常用到的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板书:等量代换)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六岁的曹冲就能运用“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你们今年多少岁了?生:9岁、10岁……师:那么等会儿学习了这种方法之后,你们能用它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问题吗?生合:能。师:我也相信你们能。你们有信心吗?(大声地告诉我)生合:有。【设计意图】学生可能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但只限于感性的认识,对于里面所蕴涵着的数学问题并没有提到理性的高度,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看动画,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学生能够得出只有相等的量才能进行交换的道理,也就是“等”是“换”的前提。2、谈话导入:(灯片7)(3分钟)在原始社会,人们需要什么,都是相互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比如一个是农民,他有很多粮食,;另一个是猎户,他有很多剩余的肉,这时农民可以拿粮食去换猎户的肉,猎户也以拿肉去换农民的粮食。主这们大家以物换物持续了很多很多年。即使是现在,一些同学仍然会拿自己的东西和同学换东西,同学之间互通有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变成钱与物的交换,出现了货币。黄金、白银、铜钱,它们是流通最广的货币形式。在古代大多数时候,一两黄金可以换10两银子,1两银子可以换1000文。那么现在还用金银作为货币吗?(不,我们现在使用人民币了)我有一张100元的人民币。我想去水果摊前买一些水果,但又怕他找不开,所以我打算先找人换一些零钱,你们说可以怎样换?(灯片5)生:换2张50的,5张20的,10张10的……师:我能不能换6张20的?为什么?生:6张20的就是120元了。120元大于100元,它们不相等了,所以不能换。结语:交换是一种人们生活中的需要,合理交换的就是相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相等中的换,也就是等量代换,代换的条件就是要相等。(板书:“换”和“相等”)2.知识新授(1)生活举例。(2分钟)重新设计例子师:在“六、一”游园活动中,每3张奖票可以换1枝儿童铅笔,我有6张奖票可以换多少枝铅笔。生1:2枝。师:反过来,我想换3枝铅笔,需要得几张奖票,为什么?生:9张,因为3×3=9(张)。(2)创设情境,深化体验(课件演示)。4分钟分析题意、引导(灯片6)师:刚才我们说举了两个生活中的换东西的例子,大家明白了在换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们在有的方面要是相等的。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发生在水果摊前的数学问题。出示天平(灯片7)同学们看一看图,图中提出了哪些问题?生:一个西瓜重多少千克?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同样重?师:我们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能从图中看出来吗?生:能,从......根据图上左边的天平(灯片7)让学生说一说天平的特性,如学生不能说,就由老师来告诉。天平:当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相等时,天平两边保持平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个西瓜=4千克,师:从左的天平我们可以得出1个西瓜=4千克,那么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生:4左个苹果=1千克。(教师板书)师:现在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一个西瓜可以换几个苹果”的问题吗?请大家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间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