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修改稿).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不懂就问(修改稿).doc

不懂就问(修改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不懂就问》教学设计青岛市人民路第一小学王秋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主要介绍了孙中山小时侯上私塾时,对于所学的知识能够背诵,但是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自己主动向先生提出问题,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教学目的: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17个,会写9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认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读好的过程;学生畅所欲言,阐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将体会融入朗读中。3、更好地指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灵活掌握要认的生字是重点;不仅能读,还敢于主动地提出问题,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难点。教学准备:录像、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朗读课文,完成能读、会读、读好的过程;2、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激趣导课。1、课前交流师:(出示孙中山的照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一环节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学生交流资料的同时,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故事——《不懂就问》(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课文,想办法解决生字困难。[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在拼拼音、查字典、问别人、看上下文猜字等有效、多样的学习方式中,采用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词语娃娃来了,快和他们打打招呼吧。(学生试着小声自由读)指名“小老师”领着大家认读生字,适时提问:有没有不明白的词语?“小老师”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检查大家的词语,任意挑选词语进行“说一句话练习”。[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之间相互解答补充,发现提出问题、自由选择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3、小组之间展开评比竞争,各小组组长检查其他小组成员生字掌握的情况。4、针对检查过程中,个别特别难记的生字,集中讨论: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好方法?[熟练“词”到识记“字”的自然过渡,既提高了学生组词造句的水平,又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更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三、置疑问难,交流合作。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你知道了什么?[出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情况,说得内容可能比较凌乱,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孙中山读书好习惯]2、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你遇到不懂的问题了吗?[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帮助解答,说说自己的想法。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和个体收获。]3、(出示图画)你们看!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什么叫私塾呀?阅读时你遇到这个问题,会怎样做?4、试着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吗?为什么?5、孙中山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样做的?试着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答案画下来,读一读。6、(出示图画)瞧!他的同学们有什么反应?理解词语“鸦雀无声”。7、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又是怎样的反应?指名学生分角色(孙中山、先生和旁白)朗读第三——七自然段,学生进行评价,在朗读中指导学生体会先生情绪的变化。8、教师引读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四、畅所欲言,体验情感。1、孙中山遇到不懂的问题,他是怎样做的?2、学到这里,你还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不能回答的,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走出课堂,想办法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五、快乐作业。1、读一读《不懂就问》这篇课文,邀请家人来评价;2、讲一讲《不懂就问》这个故事,争当班级“故事大王”;3、找一找其他有关孙中山的小故事;板书设计:不懂就问孙中山读书好习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结合自身感受,体会思想情感;2、趣味练习,巩固字词,指导写字;3、初步认识逗号和句号的不同。教学过程:一、深化感悟,联系实际。1、选读你喜欢的、最有信心读好的一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积极邀请师生进行评价。2、小组成员之间,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不懂就问》这个故事。3、通过课后查阅资料,你还知道了哪些有关孙中山的小故事?4、谈一谈你的小收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二、趣味练习,巩固字词。1、填一填,选一个词语造句。一声不响一字不错一()不()一()不()[课堂上相互间的交流,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平日的词语积累量,教师适时点拨:这些词语的前半部分应读得重一些。]2、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认真地背诵()地听()地背诵()地说()地读书()地()[鼓励学生想说哪组就说哪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收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