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赤壁赋第一篇:赤壁赋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教材分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二)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相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说明]以上三个目标依据“新课标”三个维度并重的理念,以及本单元教学目标指定的。(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难点:理解作者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二、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为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因此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我将把诵读法放在首位,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逐步把握文中的意味,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感受作者的情怀。2、杜威曾说过“要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互信作用的过程。”因此我将采用设疑与讨论相结合的过程,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同学们都积极思考,互相合作探究。3、本文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因此我将采用整体感知法,让学生多听、多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二)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1、课前预习法。2、诵读感知法。3、合作探究法。三、说教学程序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用两课时来和学生共同解读这篇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0分钟)好的导入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个桥梁,因此我将播放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视频朗诵,并让学生随着视频朗诵,以此来导入课文。其目的是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好的基调。另外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利用追溯联系法由《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学过的课文导入新课,可以使两篇文章形成对照,形成有机的联系,便于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特色。(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约15分钟)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12分钟)文章由景生情,首先写了月夜泛舟的陶醉,其次写了悲凉箫声的伤感,然后写了人生失意的悲情,继而又写了随缘而安的态度,最后写了忘情尘世的洒脱。由此让学生对文章内涵有了深刻把握,学习起来水到渠成。(四)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5分钟)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五)布置作业(3分钟)1、诵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二课时】(一)检查巩固(5分钟)1、检查诵读。2、展示学案。(二)讨论探究(20分钟)1按照三人一组探讨,分析描写意向水月的变化和其中的感情变化,我可以给学生必要的提示,并给他们分工(现实中、历史上和哲理中),最后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现实中的“水月”是作者与客的欣赏之实,是一种柔和之美,感悟景之乐;历史中的“水月”充满了一种苍凉之意,为的是凭吊古人,感慨苍凉之悲;哲理中的“水月”,探讨人生之须臾,体悟人生之境遇,感悟人生之乐。也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