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電子的發現湯姆森的陰極射線實驗與電子的發現: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利用陰極射線管進行以下實驗:(1)置一障礙物於管中,形成投影。證明「陰極射線是直線進行」。(2)置一風車於管中,陰極射線可轉動小風車。證明「陰極射線是粒子流」。(3)管外加電場或磁場,會使陰極射線產生偏向證明「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流,與電磁波不同」。(4)陰極射線的產生與放電管中的氣體種類及陰極材料無關。湯姆森推定此粒子為電子,並且是所有原子皆含有之基本粒子。(5)電子荷質比的測定:湯姆森利用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中的偏轉,獲得電子的電荷對質量的比值(),其值為1.76×108庫侖/克。電子電量的測定: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坎利用油滴實驗,測得電子的帶電量=1.602×10-19庫侖。油滴實驗原理:正、負板之間的空氣粒子受X射線照射而游離,形成電子與陽離子。噴霧器噴入的油滴,受重力作用而落下,通過正板的篩網後,吸附電子或陽離子而帶電。利用望遠鏡觀察油滴,並調整電壓,使油滴靜止於於正、負板之間。此時,帶負電的油滴所受到的靜電吸引力等於重力。經數千次的實驗,所測得油滴的帶電量,皆為1.602×10-19庫侖的整數倍,進而推論一個電子的帶電量=1.602×10-19庫侖。電子之質量:結合湯姆森與密立坎的實驗結果,可求得電子的質量。湯姆森:=1.76×108庫侖/克,密立坎:e=1.602×10-19庫侖。∴m=9.11×10-28克。原子結構的建立拉塞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核。(1)實驗裝置:1911年,拉塞福利用由鐳放射的粒子(即氦的原子核He2+)撞擊金屬箔片.(2)實驗結果及推論①極大多數α粒子(1)穿透金屬箔片而不偏折(2)只和原路徑產生很小的偏離(3)少數α粒子發生極大角度的偏折(4)極少數α粒子以180°反向彈回。推論:原子內的大部分空間沒有任何東西存在,而原子中心有一個體積極小,帶正電的原子核,整個原子的質量大部分集中在此。②提出核型原子模型:核外的空間為電子所占有,如行星繞太陽般旋轉。質子的發現(1)實驗:1919年,拉塞福用粒子撞擊氮,產生氫的原子核(即質子)。反應式:。中子的發現:1932年,英國的查兌克使用粒子撞擊鈹箔,發現中子。反應式:。原子的基本結構α粒子撞Be元素的表示法因電子帶負電,若原子有電子的得或失,則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標出所帶的負或正電荷數。原子序、質量數與核反應核反應遵守質能守恆,不遵守質量守恆,減少的質量依質能互變公式E=m×C2轉變成能量。m:質量(kg)C:光速(3×108m/sec)E:能量(焦耳)。同位素常見元素的同位素、自然界的相對含量與原子量表列如下:(A)7個中子,7個質子,6個電子(B)5個中子,5個質子,4個電子(C)7個中子,11個質子,10個電子(D)7個中子,11個質子,11個電子(A)α粒子中,質子數等於中子數(B)原子的質量約為原子核中質子質量的兩倍(C)原子呈電中性時,其原子序等於原子核外電子數(D)氚(3H)和氘(2H)為氫(1H)的同素異形體(E)19K-39有19個質子,鉀離子與氬(Ar)的質量數相同。平均原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