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精品多篇】寄语: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要求掌握“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教学重点: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学准备:1、让学生预习课文,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和自己春游的照片。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颐和园的图片、音像等。3、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感受春天1、播放mtv歌曲《春天在哪里》(配春天的画面)2、让学生说一说对春天的感受。3、过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看来,同学们都喜爱春天,春天来了,你们想到哪里去寻找春天呢?(学生自由发言)二、介绍作者,揭示课题1、我国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叫冰心,她也寻找过春天,你们了解冰心吗?出示冰心的图片,并介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2、今天,我们学习冰心老奶奶寻找春天的一篇文章《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3、让学生读课题。4、理解课题。①课题里面有个生字“拣”,谁知道“拣”是什么意思?②“拣”字是怎么写的?(注意“拣”字右边要与“东”字区别开)③“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只挑选儿童多的地方去)5、冰心老奶奶去寻找春天,那么,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找出生字和新词,并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和理解词语的意思。2、检测生字和词语。①认读生字:拣、匣、隙、漾、匆、棠、钮(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也可以读字组词)②认读词语:成百盈千、闹嚷嚷、叽叽呱呱、饱满、蕴藏、匣子、大概、匆匆、海棠、树梢、旺盛、聚精会神3、了解颐和园。①出示词语“颐和园”。②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颐和园。③教师用课件演示颐和园的相关图片和资料。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后师生评价。还要让学生说一说,选择这个自然段的理由,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让学生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成百盈千”“蕴藏”“忸怩”“浑身解数”等词语。]5、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四、指导写字,置留作业1、出示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匣、聚、匆、概、梢、释、额、纽、旺2、找一找,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匣”字要注意笔顺,先写横,再写“甲”,最后写横折。“聚”字要注意下面部分的笔画,中间一笔是“竖”,不是“竖勾”。“概、梢、纽、旺”4个字,左边偏旁稍窄,右边部分稍宽。“释”字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左边注意不要写成“采”。)3、学生写生字。4、作业:熟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回顾内容,理请顺序1、说一说,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语句。3、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4、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二、理解课文,体会情感1、让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呢?2、学习第一段(1-2自然段)①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