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雀巢公司战略管理(常用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雀巢公司战略管理一、战略选择二、战略分析外部(宏观)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内部(微观)产品的生命周期资源与能力价值链分析三、战略实施战略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持续发展才能巩固和增强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企业发展总体来看有两种途径可以选择:一是通过自身内部积累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外部并购或战略联盟实现外延成长。通过最近几年的新闻可以看到,雀巢恰恰是通过并购这个途径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从1985年到2000年这15年中,雀巢总共花了260亿美元购买其他的企业。进入中国之后,竞争的压力让雀巢不敢小视:在跨国品牌方面,雀巢要面对联合利华、卡夫、可口可乐等老牌竞争对手的正面竞争;在本土品牌方面,雀巢则要面对蒙牛、伊利、娃哈哈等本土品牌的追赶,而且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加强,发展也很快,对消费者的需求有非常快的反应。为了应对不断激烈的竞争状态,雀巢在中国加大了并购的步伐,不断吃下本土竞争对手,进行快速地垄断市场。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态势日益复杂、市场壁垒森严的市场中,投资并购是雀巢的迅速切入市场的有效方法。从战略考虑的角度看,雀巢在中国的大举投资与并购,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弥补企业资源或经验的不足,让企业获得快速的增长。2、抵御竞争对手的对攻。雀巢通过长期的收购,可以不断扩大自己在不同产品种类上市场份额及实力,从而有效抵制竞争对手的进攻。3、进入新兴行业、市场的有效方式。作为奶制品起家的跨国巨头,雀巢在长达1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生产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多,所进入的新兴市场也不断扩展。雀巢要打破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壁垒及进入门槛,并购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本土化的并购或合资,雀巢可以迅速获得市场的份额。雀巢公司用一路并购的方式确定了自己行业的地位。2021年4月23日,雀巢宣布以118.5亿美元收购辉瑞公司的婴幼儿营养部门(核心资产是惠氏奶粉)。2021年4月,收购国内蛋白饮料和八宝粥市场份额最大的厦门银鹭;12月以17亿美元收购糖果业的本土老大徐福记60%股权,并借此一跃超过玛氏成为中国糖果和巧克力行业的第一。雀巢的大手笔并不是为了盲目增加规模或者抢夺市场地位而进行的。雀巢的并购背后只有两个逻辑:雀巢是为了建立在中国的五大重点业务领域的战略意图而进行并购;雀巢是为了弥补自身在中国市场本土化和渠道纵深不足而进行并购。相比于众多国际巨头的雪藏或消灭国内品牌、统一化运作体系,雀巢往往习惯于采取品牌保留、团队保留、运作相对独立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构筑雀巢在中国的正面形象,不求好大喜功,而是长久地精耕中国市场。此外,雀巢在本土化方面相较其他外资公司更为成熟。雀巢在共赢的本土化发展策略上做得更好,愿意大投入来解决从人才培育、市场培育到原材料供应的问题。在选定合作伙伴后一般会保留对方的品牌、管理团队,选择行业内领先企业,不是为消灭对手,而是要借势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和用户资源,快速提升市场份额,实现多方共赢,这种共赢的态度利于雀巢在政府和消费者中树立正面的外资企业形象,有助于其获得市场准入证。徐福记、银鹭、云南大山,这三家企业都是在企业发展正常之时,将企业控股权转手雀巢,而且都希望被收购后,依然能保持企业原有品牌、运营的独立性。促使他们选择雀巢的,除了后者能提供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研发、管理支持外,还因为他们从雀巢过去的收购策略中,看到了被收购后保持相对独立、发展良好的可期前景。在收购态度上,雀巢喜欢主动出击。每当这家公司为发展一项业务需要寻找合作伙伴时,它会列出该行业中所有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再从中挑选合适的开始接洽。选定合作伙伴后,雀巢一般会保留对方的品牌、管理团队,并依然由企业创始人领导公司。雀巢选择行业内领先企业,不是为消灭对手,而是要通过其发展,获取新的增长,扩大市场份额。公司并购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产权交易形式,并购是公司获取生产要素、扩大市场占有率、改善生存环境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提现着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性法则。战略分析外部(宏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雀巢集团是致力于营养、健康和幸福生活的世界领先公司。作为拥有14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奶品和营养专家,雀巢一直致力于食品尤其是乳制品前沿领域的研发,包括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方面。在所有食品和饮料企业中,雀巢有着庞大的研发网络。雀巢毫不妥协地严格管理“从奶牛到消费者”的乳品供应,20多年来为中国家庭提供世界水平的优质、营养和美味的产品.功能定位的实质就是为了突出商品的新价值,强调与同类商品的不同之处及其优越性,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利益。“雀巢”奶粉、咖啡具有“雀巢”的内涵和品质,带来了婴儿哺育后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众多消费者的“舒适”